编者按:2025年2月19日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同志离去20周年的日子。李葆华同志是河北乐亭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为中共河北省委负责人之一,参与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华东局第三书记,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党委书记,贵州省委第二书记等职。197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党组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今特刊发李葆华之子李亚中《回忆我的父亲李葆华》一文,以表达深切缅怀与悼念!(中旗网编辑部)
李亚中:回忆我的父亲李葆华
距祖父李大钊牺牲已经过去98年了。每当我走进祖父在北京的故居,读着热血沸腾的《青春》,吟诵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名言,我一步步走进了祖父的世界。祖父诚实谦和的身影,律己宽人的品质,求真务实的作风,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
我的祖父李大钊
我的父亲李葆华是李大钊的长子,他继承了祖父清贫俭朴、追求理想的品格,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他都牢记祖父的教诲,传承着革命者的家风。
我的父亲李葆华
乐观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组织纪律性极强、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心胸开阔的人,他从不向组织叫困难,谈条件,提个人要求,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父亲的一生就是这样走过的。
1961年,父亲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率领干部、群众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成功开拓了新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后,从水利电力部调往上海中共中央华东局任第三书记,家也从北京搬到了上海。1962年1月的一天,父亲突然接到通知去北京开会,此后一连数月没有回家,后来我们才知道父亲的工作又变动了,因事发突然、责任重大,顾不上回家,直接从北京赶赴安徽了。
1960年,李葆华在刘家峡水电站工地与建设者交流
父亲临危受命,按照中央要求去安徽主持工作,当时的安徽既有天灾,也有人祸。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父亲充满信心,谨慎稳妥、实事求是地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恢复了党内民主,用政策保护干群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一年后基本稳定了局势,他也将家从上海搬到合肥。
经过父亲三年多的努力,安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李青天”的美誉应运而生。
1973年,父亲调任贵州当省委第二书记。父亲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他对为党工作的强烈渴望,支配着他不计个人得失、不惧困难,又一次冲向风口浪尖。
1975年,李葆华任贵州省委第二书记时深入基层走访调研
记得我去贵州探亲时,常看到父亲通宵达旦地工作,尽管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好,但是父亲仍然尽其所能,全部身心都放在自己热爱的工作上。
1978年,父亲调任中国人民银行主持工作。69岁的年龄和一个生疏的领域,显然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乐观而不惧困难的精神使父亲再现辉煌。在人民银行工作的4年里,父亲卓有成效地完成了金融业的拨乱反正,解决了长期积存的问题,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组织培养了金融人才,推动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展开,推进了金融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为中国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做出了杰出贡献。
严谨的父亲
父亲做事严谨,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工作、生活,都是如此。
父亲的卧室兼书房,因有文件,父亲总是随手锁门,阅读完文件后,马上将其锁入保险柜,并且要求家人不得翻看,也不同家人谈论任何涉密的事。
父亲写材料时和写后都要认真核对,避免差错。有疑点时随时查阅工具书或参考书,决不敷衍了事。他把这个好习惯也拓展到家庭生活中。有一次,我问父亲“图腾”是什么,他马上给我做了简要的解释,然后回到书房,不一会儿,就拿着已经翻到“图腾”词条页的辞海走来,那一刻,我感受了父亲的慈爱,同时也又一次体验了父亲的严谨。
父亲教导后辈
父亲自律,时刻把自己置身于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父亲在贵州工作时,生活十分艰苦,连省会贵阳都缺油少肉,每人每月只按定量供应一斤猪肉、四两油。作为省委主要负责人,父亲要想改善一下自己家中的生活是轻而易举之事,但他坚决反对并制止走后门搞特殊,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母亲去贵阳照顾他并没有转户口,两人只能吃一个人的定量。父亲因缺乏营养加之工作辛劳,双腿肿痛,行走十分吃力。
父亲与母亲的金婚照
父亲每次出国访问归来,总是按组织规定,将全部礼品如数上交。一次出访日本带回些礼品,有一块手表很精致,我非常希望将其留下,作为结婚纪念物送给爱人,但铁面无私的父亲还是将其上交了。
俭朴的父亲
父亲的俭朴在熟悉他的人群中是公认的、也是令人钦佩的,他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体现着我们家庭传承下来的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父亲穿着十分简朴,很少添置新衣。他穿的衬衣常是换过领子和袖口的,他穿的袜子也多是补了又补的。父亲1960年出访波兰,工作人员知道他只有一双旧皮鞋,想给他买双新的或借一双比较新的,他不肯,说鞋旧一点有什么关系,上点油擦一下不就行了。
父亲一生粗茶淡饭,喜好吃些杂粮、野菜。他认识的野菜种类很多,休闲时也会带我们去挖些荠菜、马齿苋之类的野菜。在困难时期,他会带领家人种些杂粮、蔬菜,改善生活。在安徽,他组织全家开荒地,种红薯、苞米和蔬菜等;在贵州,他和母亲、姐姐种植了西红柿、辣椒、南瓜等。
父亲对住宿没有任何奢求,只要能遮风避雨就行。1978年,他从贵州调回北京后,一直住在一套公寓中,直到他辞世。父亲的卧室兼书房只有十几平米,一张床,一个书桌,一把座椅,四个书柜和一个装文件的大保险柜等必要的生活、工作用品往里一摆,十分拥挤。家中的家具也很破旧,是父亲调来北京那年,银行的同志从仓库里找来供他临时使用的旧家具,后来他把这批家具买下来,再也没有更换。
李葆华在简陋的书房里查阅资料
父亲的出行历来从简、从不兴师动众。在水利部工作时,为了摸清淮河的情况,父亲在春寒袭人、崎岖泥泞,连汽车都无法行进的道路上高挽裤管,一步一滑地徒步前行15公里。
学识渊博的父亲
祖父李大钊被杀害后,父亲为躲避反动军阀的抓捕,在祖父友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当时他只是一个中学尚未毕业但已有两年团龄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蔡元培先生给他开具了一张高中毕业文凭,他仅用半年时间补习日文和其它课程,就考取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还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读中学时的父亲
九一八事变后,他中断学业,愤然回国,所以父亲并未获得学位。他渊博的学识完全来自于长年的革命实践和勤奋自学。
青年时的父亲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先后在水利部、水电部、安徽省、贵州省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主持过工作。每一次工作变动,他都会通过向内行学习、向书本学习,也通过大量的调研、考察,扩大自己的学识,使自己迅速成为内行,游刃有余地带领一班人做好工作。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父亲对古籍、历史、中外文学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爱书,买书,藏书。家中收藏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春秋》、《战国策》、四书五经等图书。一次出访美国,父亲还在旧书店淘了一套英文版的狄更斯全集。他在工作之余,有很长时间用于读书。
父亲在灯下认真读书
父亲对考古研究也颇为倾心,家中常年订阅《考古》《文物》和《中国钱币》等杂志,他不但购买这方面的书籍,还收藏了一些瓷片、陶片、化石和古钱等。一次他去河南农村考察,发现当地农民用汉砖围猪圈,感到很心痛,就和老乡商量,最后将汉砖带回京,转交给钱币博物馆收藏。
如今父亲已经离去了,但他在我心中永生。父亲用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撰写了人生教科书,用他的行动,证明着好家风的传承力量,也激励和鞭策我们把前辈的优良家风弘扬下去!
(作者系李大钊的孙子,李葆华的儿子)
李大钊之孙李亚中寄语小读者
相期吾少年,
匡时宜努力!
男儿尚雄飞,
机失不可得!
——李亚中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4月28日在北京就义。
李葆华(1909—2005),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长子。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为中共河北省委负责人之一,参与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华东局第三书记,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党委书记,贵州省委第二书记等职。197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党组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05年2月19日去世。
李亚中(1954—),李大钊嫡孙、李葆华幼子。曾任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主任工程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颁发的科技发明之星奖等奖项。
来源:小象家童书
责编:中旗网晶晶
统筹: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