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隐蔽战线烈士认定机制
尊重历史特殊性的建议
隐蔽战线斗争具有高度机密性、复杂性和历史特殊性,许多革命先烈因工作需要不能留下书面档案、或因年代久远、战乱损毁而造成档案缺失。若机械要求“白纸黑字”的原始档案作为隐蔽战线烈士认定的唯一依据,而忽略隐蔽战线工作者的历史贡献,将导致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无名英雄被历史遗忘。为此,建议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优化认定标准与程序,充分尊重隐蔽战线斗争实际,切实保障烈士功绩得到公正认定与铭记。
优化隐蔽战线烈士认定机制具有深远意义:其一,还原历史真相,填补党史、军史、国史在某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完善革命历史叙事体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二,通过弘扬先烈的忠诚、智慧与牺牲精神,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教材,凝聚民族向心力;其三,彰显党和国家尊重历史、铭记英雄的价值观,激励全社会继承先烈遗志,投身现代化建设。
一、当前认定机制的主要矛盾
1.档案缺失与历史贡献的矛盾
隐蔽战线工作常以单线联系、化名行动为主,档案记录本就极少,加之部分档案因特殊时期销毁或散佚,若仅以书面材料为认定依据,致使烈士身份无法确认。
2.形式化标准与斗争实际的矛盾
秘密党员潜伏于敌方阵营,其真实身份可能仅有极少数上级知情;党组织为保护潜伏党员,或销毁与之相关的档案。若强求“派遣证明”或“因执行革命任务而被杀害的档案依据”,实则脱离历史现实。
3.证据单一性与历史复杂性的矛盾
隐蔽战线烈士的事迹往往通过口述、战友回忆、地方志等非正式渠道留存,现有认定机制未充分纳入此类证据。
二、优化认定机制的具体建议
(一)根据隐蔽战线工作者革命历史事实链,建立多维度证据认定体系
1.补充历史证据形式
将口述历史、战友证言、地方志记载等纳入有效证据范畴,尤其重视老战士、知情人的口述记录。
2.引入“间接证据链”认定方式
对缺乏直接档案但存在间接证据(如行动关联性、时间地点吻合性、战友证词一致性)的案例,组织专家通过逻辑推演与历史背景分析综合判定。
(二)设立专项历史审查委员会
1.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
由从事隐蔽战线研究的党史机构、军事史专家、档案学者等组成联合审查组,负责对案例进行集体研判。
2.制定灵活认定标准
明确以“实质贡献优先”原则,以实事求实的态度和方法,对符合以下条件者优先认定:
- 有至少两名以上战友或知情者书面证词;
- 其行动与党组织历史任务高度关联;
- 牺牲情形符合隐蔽战线斗争特征(如突然失踪、被敌方秘密处决或假以罪名杀害等)。
(三)开展“抢救性”历史挖掘工程
1.系统性收集散落史料
联合地方史志办、民间研究团体,对隐蔽战线相关人物、事件进行拉网式排查,整理未公开的日记、信件、回忆录等。
2.建立“红色记忆”数据库
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数字化归档,利用大数据技术交叉比对线索,还原烈士身份与事迹。
三、保障措施与长效落实
1.强化政策与法律支撑
明确隐蔽战线烈士认定的特殊条款,赋予非传统证据法律效力。
2.设立专项财政支持
拨付资金用于史料征集、口述历史采集、数据库建设及专家评审工作。
3.推动社会力量参与
鼓励媒体、高校、公益组织参与宣传与史料挖掘,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认定生态。
隐蔽战线烈士的鲜血铸就了共和国的基石,其历史贡献不容因证据形式而湮没。通过优化认定机制,我们既能坚守历史的严谨性,又能彰显对英雄的深切缅怀。唯有如此,方能让无名者有名、让牺牲者不朽,真正赓续红色血脉,凝聚民族精神!
建言人:八一后代郭李灵
郭李灵,系中共老党员、八一将士、隐蔽战线功臣、牺牲在汤恩伯枪口下的郭雪萍的孙女。二十多年来,为挖掘和“证明”爷爷郭雪萍的革命历史艰难努力,期望早日为隐蔽战线革命先辈落实“烈士证书”,告慰先烈英灵!
中共老战士郭雪萍同志革命历史简介
1906—1941
郭雪萍,男,原名郭琴舫,号岫夫,还化名吴治平、丁渔等,公历1906年1月8日出生,四川省威远县龙会镇詹家林人。
1926年在广州由吴玉章、谢独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毕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辗转回家乡开展革命工作,是中共威远县地下党组织创建人之一;担任中共涪陵县委书记、江苏省委军委巡视员等职务,从事党的兵运工作;1935年潜入国民党中央军汤恩伯部队,先后充任多种军职,在抗日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同时,以国民党军人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秘密为党工作。
1939年6月始,郭雪萍担任第三十一集团军豫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政治部少将主任、游击第五纵队指挥官,并于1940年1月兼任湖北枣阳县县长,率部杀敌,在豫鄂边一带斩获颇丰。
郭雪萍在枣阳县长任内,抚辑流亡百姓,拨款救济灾民;致电湖北省代理省主席严立三,为身处战乱、天灾中的枣阳人民争取到停征田赋税、积谷税、抗战经费的减免政策;为牺牲的抗日战士申请抚恤,对烈士及家属给予尊重和慰籍。
同时,郭雪萍遵照党中央和中原局大力发展革命武装的方针策略,争取到国民党军第五战区豫鄂边区总司令汤恩伯的同意,在枣阳收编地方武装人员成立后备队、募补新兵,积极扩大抗日革命武装;打开牢狱之门,释放中共枣南县委书记王万尚(即王冠东)等一批中共党人;安排多名党员担任辖区内区长一职;帮助身份暴露的中共党员逃离枣阳;撤去多名吸食鸦片的联保主任,安排中共党员接任;罚款富有烟民,将这些钱捐助抗战经费实为暗中支援共产党,为中共抗日政策在国统区的推行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保驾护航。
1940年5月,李先念向上级报告,鄂北战事激烈,国民党军第五战区竟下令一月内肃清鄂中新四军。接着,各种反共势力在豫鄂边区大肆逮捕和枪杀中共干部,扣发新四军经费、弹药、被服等,郭雪萍甘冒杀头风险,向共产党提供经费和物资。
郭雪萍的作为,触及了国民党枣阳县党部反共骨干和与之勾结的土豪劣绅、地头蛇的利益,被他们视为眼中钉,引起国民党湖北省特务组织的高度怀疑和全面侦查。
1940年11月19日,国民党发出反共《皓电》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五天后,郭雪萍被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撤去枣阳县长职务,随之,他所掌握的军权被剥夺。其后,因中共河南省一省委委员及洛阳地下党内叛徒告密,其中共秘密党员真实身份被国民党当局坐实,1941年2月28日,汤恩伯将郭雪萍杀害在河南省漯河市孟庙镇坡陈村,年仅35岁。
2005年、2015年,郭雪萍同志两次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纪念章编号为2015000601)。
责编:中旗网晶晶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