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下午,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倾情巨献《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场演出。
演出现场
合影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倾情巨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合唱音乐会
中旗网北京2025年10月19日电(张伊、张雁之、朱敏、黄江週、于文海)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苍凉而坚毅的歌声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响起,一段浸染着烽火与热血的历史,在八十年后被一群特殊的歌者再次唤醒。2025年10月19日下午,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在此倾情巨献《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场演出。演出震撼了所有在场观众的心灵。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情凝望,一次红色基因的炽热传承。
101岁抗战老兵、一级战斗英雄侯亚力,众多革命后代:周总理侄子周秉和、侄女周秉建,任弼时之女任远芳、武盛源夫妇,耿飚之女耿莹,乌兰夫之子乌可力,包尔汉之女苏娅,罗青长之子罗援,罗瑞卿之子罗箭,萧华之女肖霜,孙毅子女,王平之女王晓红,刘亚楼之女刘煜鸿,杨得志之女杨秋华,朱良才之女朱筱秋,李锡九孙子李西平,王宗槐之子王亚中,肖应棠之女肖春华,张南生之子张雁之,刘秉彦之子刘竞航,胡乔木孙女胡逸竹,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张殿阁,饶涛涛、韩超导 等,开国将军合唱团后代亲属代表、各界人士 等前来观看演出。
血脉中的回响:特殊群体的历史讲述
舞台上的他们,大多年龄已过七旬,但歌声中蕴含的力量,却源自血脉深处无法磨灭的记忆。作为革命先辈的后人,他们的演唱,情感格外真挚厚重。
“我们的团员们都是竭尽心力,因为我们团员的父辈,全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合唱团副团长王亚利,其父是抗战老兵王宗槐将军,她的道白朴素而沉重。为了父辈的遗愿,这群平均年龄已过75岁的团员们,克服一切困难,刻苦排练了整整一年。“这是我们花费的心血,是我们用心在唱。”
这份“用心”,让舞台上的每一个音符都超越了艺术本身。作为革命先辈的后人,他们来演绎和讲述父辈的故事,情感更加真挚、厚重,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和感染力。
采访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副团长、抗战老兵王宗槐将军的女儿 王亚利(视频)
主持人那段深情的告白道出了心声:“也记住我们的父辈,全部参加了抗日战争,在抗日烽火中淬炼成合格的战斗员、指挥员。”“这并非简单的表演,虽然我们声音不再洪亮,腰杆不再挺拔,但刻骨铭心的情怀,对父辈峥嵘岁月的深切缅怀、纪念,激发了我们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歌声,这种精神和执念会是‘薪火相传’的公开宣示,也一定会传承下去的。旨在将先辈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传下一代,有效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现场:从《松花江上》的悲怆到《保卫黄河》的怒吼
音乐会在《松花江上》的悲怆倾诉中拉开序幕,瞬间将观众拉入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本场演出的艺术总监、青年指挥家敦晓磊在演出后动情地分享了他的感受。他形容自己更像一名“摆渡人”:“以手势为桨,以旋律为舟,将先烈的精神、历史的记忆,从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稳稳渡向此刻的舞台,渡进每一位听者的心里。”他特别提到,团员们的歌声或许不再年轻清亮,却裹挟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每一个音符都带着血脉里的赤诚”。当他挥动双臂,《保卫黄河》那排山倒海的乐章响起,李昂的朗诵与之交织,全场气氛达到高潮,那是中华民族在最危难时刻发出的、穿越时空的抗争呐喊。
烽火岁月的艺术铭刻:节目中的历史与情感
演出在《松花江上》的沉痛倾诉中拉开序幕,瞬间将观众带入那段民族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整场演出编排精炼而意蕴深远,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音乐史诗。《在太行山上》的雄浑壮阔,唱出了八路军将士以钢铁太行作屏障,英勇抗击日寇的壮烈画卷。青年团的《新四军军歌》《游击队之歌》以青春的锐气再现了南北抗日军民神出鬼没、奋勇杀敌的身影,洋溢着人民战争的智慧与勇敢。演出中极具感染力的互动环节,主持人带领全场重现电影《地道战》的经典对白——“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开火!”刹那间,台上台下仿佛眼前重现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
深情处,催人泪下。配乐诗朗诵《奶娘》在朗诵者卢晓清的动情演绎下,讲述了战争年代超越血缘的“母爱”,那份“不是亲娘胜似亲娘”的深情,令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音乐无国界,和平是共同的向往。男声四重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与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相继唱响,既有中国游击战士的乐观精神感染全场,也展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壮阔联盟与前仆后继。前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在手风琴的伴奏下,传递出对家园的热爱与对和平的向往。女声独唱《黄河怨》,以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与呐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与不屈抗争。
从反映回民支队抗战事迹的《抗战小调》《拥军花鼓》,到雄壮激昂、热血沸腾的《八路军军歌》《中国军魂》,再到歌颂人民战争智慧的《毛主席话儿记心上》和《南泥湾》,一曲曲经典,如同一个个历史坐标,串联起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卓绝与辉煌胜利。唱出了人民军队从弱到强的军魂永铸。
信仰在歌声中传承 永恒的回声:铭记、珍惜与前行
音乐会尾声《保卫黄河》那排山倒海般的乐章响彻大厅,“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是中华民族在最危难时刻发出的、永不屈服的呐喊。
最后,在主持人的倡议下,全体演职人员和全场观众肃然起立,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嘹亮的歌声汇聚成情感的洪流,将现场气氛推向顶点。正如结束语所言:“80年过去,山河巨变,正道沧桑,如今,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但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这场由将军后代带来的合唱音乐会,以其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用最真挚的情感证明:历史未曾被遗忘,精神仍在传承。它用艺术的感染力,让观众在旋律中重温历史,在感动中汲取力量,更加珍视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并凝聚起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奋勇前进的坚定信念。歌声已落,但那份穿越时空的赤诚与信仰,必将在人们心中久久激荡。
大合唱《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指挥: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艺术总监、青年指挥家敦晓磊
青年团混声合唱:《新四军军歌》《游击队之歌》
配乐诗朗诵《奶娘》, 朗诵者:卢晓清
男声四重唱:电影《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啊 朋友再见》,演唱者:卢晓滨、李田海、成武、杨南征
青年团混声合唱:前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手风琴伴奏:宋嘉翌
女声独唱:《黄河怨》,演唱者:隋东
女声小合唱:《抗战小调》(马本斋烈士的儿子马国超将军创作),《拥军花鼓》。
男声合唱:《八路军军歌》《中国军魂》
女声独唱:《毛主席话儿记心上》、《南泥湾》,演唱:女高音歌唱家侯丽娟
大合唱:《追寻》、《保卫黄河》
全体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感言:
敦晓磊指挥:以歌为炬,承山河之志
当我的指尖轻触节目单,纸上的曲目像一枚枚温热的印章,轻轻叩响八十年前的烽火记忆。作为这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演出的指挥,目光掠过《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这些熟悉的名字,心中就涌起沉甸甸的敬意——我们演出的,不仅是一场合唱,更是一群英雄后代对历史的回望、对先烈的致敬。
抬手起势的瞬间,我看见台上年过七旬的团员们站得挺拔,团员们的歌声不似年轻时清亮,却裹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每一个音符都带着血脉里的赤诚。旋律流转都透着不屈的脊梁。我忽然懂得,我更像一名“摆渡人”:以手势为桨,以旋律为舟,将先烈的精神、历史的记忆,从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稳稳渡向此刻的舞台,渡进每一位听者的心里。。。。。。这不是简单的演唱,是我们用声音为历史画像,为精神立碑。
。。。。。。我与团员们一同沉浸在这份滚烫的赤诚里。此刻我更清晰感知“摆渡人”的意义:我渡的不只是歌声,更是一份永不褪色的赤诚、一种代代相传的信仰。这份传承,藏在团员们眼中的光里,藏在每一段动人的旋律中,更藏在这跨越时空的歌声里,沿着先烈踏出的道路,永远向前,从未停歇。
这场演出无疑将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在艺术的熏陶中,铭记历中,缅怀先列,珍惜和平,共创未来。
刘秉彦之子刘竞航:音乐无国界,和平是共同的向往。
大姐好!演的节目真好!不减当年!特别是《奶娘》与大合唱《追寻》,我感动的流泪了!这种精神鼓舞了我们!后继有人了很欣慰!请多保重身体会会会♀ 弟航子
朱敏:
感谢妹妹饱含深情的特稿,虽然我们声音不再洪亮,腰杆不再挺拔,但刻骨铭心的情怀,对父辈的思念和缅怀,激发了我们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歌声,这种精神和执念会、也一定会传承下去的。
演出现场
主持人:朱敏
主持人:李昂
101岁抗战老兵、一级战斗英雄侯亚力(中)和包尔汉之女苏娅,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青年团团员 等前来观看演出。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