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阅兵中的中国“不朽军团”

  • 时间:   2019-05-10      
  • 作者:   张伊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4093

【编者按】5月9日,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2017年的今天,笔者同原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历史文化研究会和八路军115师部分后代赴俄罗斯海参崴参加卫国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阅兵活动,并撰写《俄罗斯阅兵中的中国“不朽军团”》一文,刊发于《中国文化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今天,特刊发此文,献给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74周年。

1.jpg

泪流满面的俄罗斯“不朽军团”

2.jpg

中国“不朽军团”

3.jpg

手举“我们的父辈也曾是苏联红军”条幅的中国不朽军团

4.jpg

凝视

5.jpg

向烈士献花、敬礼、鞠躬

6.jpg

88旅旅长周保中(左四)和副旅长李兆麟(右三)与该旅部分苏军军官合影

7.jpg

八十八特别旅战士合影


二○一七年五月九日上午,北京时间七点,一支黄皮肤、黑头发、手举父辈当年身穿苏联红军军装抗战老兵照片的八十八特别旅中国“不朽军团”列队走向阅兵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胜利广场。这一路引来无数敬仰的赞誉和惊奇的眼神,俄罗斯阅兵竟然会有中国抗战老兵的后代?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揭竿而起的数十万抗日义勇军在没有外援、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方补给的情况下整整打了十四年。

 

一九三六年一月,东北抗日联军成立时有十一个军编制,人数接近四万,活动区域七十二个县,然而到了一九四○年,东北抗联部队没有物资、没有人员补充,人越打越少。许多高级指挥员阵亡,师一级干部牺牲达一百二十人。在这些将领牺牲的背后,有更多的普通战士倒在了东北的土地上。

 

一九三八年,当时东北抗联领导人周保中、赵尚志、张寿篯(李兆麟)等在无法取得中共中央指示的前提下,越境去与苏方商定,同意在保持中国共产党对抗联部队独立领导的前提下,接受苏方的帮助,带领残存的抗联部队,越境到前苏联远东地区休整和整编。

 

从一九四○年初开始,撤退到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部队,在远东的乌苏里斯克(旧双城子)和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附近建立了两个营地,史称南野营、北野营。北野营就位于哈巴罗夫斯克东北七十五公里黑龙江东岸的维·亚斯克村。南野营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乌苏里斯克之间的一座火车站附近,金日成就是当年南野营的临时负责人。

 

东北抗联撤退到苏联远东境内休整,并由苏方提供给养和武器装备。抗联教导旅的战友们,擦掉身上的鲜血,掩埋好战友的遗体,给枪膛装满子弹,又义无反顾地跨过黑龙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抗战之路,这是一条血写的路。

 

一九三九年六月,赵尚志率领一支一百零五人的小部队潜回东北,开展敌后侦查、破袭、建立根据地和简易飞机场的任务,丰满水电站成为他们预定的破坏目标。到了九月,黑龙江飘下第一场雪的时候,赵尚志身边就剩十几个人了。他在一九四二年二月执行侦察任务时,落入日伪特务的埋伏圈,宁死不屈。

 

一九四一年四月五日,初春时节,金日成率领朴德山、董崇彬、金铁宇等二十九名队员,伪装成日军小部队潜回南满地区,寻找坚持在敌后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政委魏拯民。

 

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以方便武器与军需补给的名义,将抗联教导旅纳入苏军战斗序列,正式授予“苏联远东红旗军步兵独立第88特别旅”的番号,代号:8461部队。他们对日军情报搜集、侦察的任务一刻也没有停止,特别是他们搞清了关东军修建的长达一千七百公里的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筑垒防线。

 

部队成立之初,八十八特别旅下辖四个步兵营、一个无线电营、一个直属迫击炮连、一个直属教导大队。每营分两个连,每连分三个排,全旅指战员一千余人。旅长周保中少校,政治副旅长李兆麟少校,刘亚楼化名王松担任政治教官,后来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袖金日成是一营营长、大尉军衔,崔庸健大尉任旅参谋长兼政治部宣传科长、旅党委书记,冯仲云上尉任旅政治部新闻情报科长。由苏联军官指挥的无线电营,除了培训报务员,主要是接收和发送情报与指示。

 

八十八特别旅的正式番号中之所以有“独立”和“特别”字样,是有特定含义的。这是当时苏联红军编制序列中唯一一支由苏方授予正式番号、而由中共东北党组织直接领导、主要由东北抗联战士组成的部队。这是一支执行侦察、潜伏、捕俘、破袭、无线电侦听等特种作战的部队。从历史记载看,这是迄今为止中共最早的一支成建制的特种部队和伞兵部队。

 

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八十八特别旅派遣的侦察部队二十六支,约计一千二百六十人次,牺牲、失踪的人员超过二百人(不含远东边防军特遣支队派遣的人数)。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远东战役开始前,八十八特别旅派出三百四十名指战员,编组到远东战役苏军各个方面军的先头突击部队中:远东第一方面军一百六十名,远东第二方面军八十名,外贝加尔方面军一百名。他们的任务是担任向导、翻译和突击队员。

 

临战前,八十八特别旅又派遣了二十多支、二百八十多人的特遣队,分别以陆路、水路和空投的方式,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长春及各个预定进攻方向上的要塞、交通枢纽、桥梁等战略要地抵近侦察,接近或潜入日军数百个营区、工事、弹药库、军事谍报指挥机关等要害设施,再次确认日军的实力与动向,实时传回远东军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部,并伺机在桥梁、隧道、水电站、发电厂进行破袭行动。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八十八特别旅小部队战士以生命为代价炸毁虎头要塞的“亚洲第一炮”,紧接着,苏军的大批轰炸机临空,重磅航弹和一百五十二毫米、二百零三毫米的炮弹像飞蝗一样,落进了要塞。这个英勇的、抗联教导旅二百八十多人的特遣队绝大部分战士,牺牲在了对侵华日军的最后一战中。

 

东北战事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向抗联教导旅暨八十八特别旅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第88旅英勇的中国战士们,感谢你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情报。”

 

这支特遣队存在的历史很短,从一九四二年八月正式成立,到一九四五年底撤销番号,仅仅三年时间,他们的抗战之路浸满了战友的鲜血,也包括至今仍长眠在哈巴罗夫斯克城外、维·亚斯克村外白桦林中的英魂们。

 

 

俄罗斯联邦政府对此次来俄罗斯参加阅兵的中国人有严格要求,只有苏联红军的后代和与苏联红军合作过的中国军队的后代能够应邀来俄罗斯参加阅兵。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曾经下辖的部队段苏权部,在解放张家口的战役时与苏军有过合作。因此,应俄罗斯联邦政府邀请并批准:原东北抗联教导旅暨苏联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特别旅部分后代及八路军一一五师部分后代一行三十七人参加在俄罗斯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举行的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七十二周年的阅兵式。

 

海参崴曾经是中国的领土,在那里是否还能寻找到中国的印记?带着这个想法我和三十多位朋友一起来到了俄罗斯。

 

参加此次阅兵的中国“不朽军团”分别来自于北京市,天津市,湖北省宜昌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承德市,内蒙古赤峰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辽宁省沈阳市、鞍山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全国八个省区市。其中有部队正师级(退休)干部两人,正厅级干部一人(巡视员),预备役军官大校一名、中校一名、少校一名。退休正处级干部一名、副处级三名、正副科级(退休)干部十六人。原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谋长陈士榘之子陈华,代表八路军后代七人参加此次阅兵。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民政厅正厅级巡视员、预备役大校、“兵要地志”研究专家沈克尼也应邀参加了此次阅兵。

 

我们阅兵团十三名超过六十岁的人员被安排在主观礼台,与那些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坐在一起。其他二十四人被安排在另一处观礼台上。

 

五月九日上午,令人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在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州符拉迪沃斯托克胜利广场上阅兵司令庄严地宣布:阅兵开始!伴随着洪亮的钟声的敲响以及人们熟悉的歌曲《神圣的战争》,符拉迪沃斯托克胜利广场上的“胜利日”拉开序幕!今年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七十二周年,广场上万名官兵接受检阅,各式各样的军事装备虎虎生威!观礼台上,耄耋老人胸前挂满勋章,所有人佩戴着“乔治”丝带,整个俄罗斯沉浸在胜利日这个隆重的节日里!一队队迈着正步、高昂着头的军人方队整齐地从我们眼前走过,一辆辆崭新的武器装备车缓缓驶来,向人们宣示国家的强大必须有高精尖的武器。

 

遗憾的是,阅兵场附近的无线电信号全部被屏蔽,我们与《北京时间》栏目组定好的现场直播只能终止,好在中央电视台、莫斯科电视台、当地电视台都在直播,很多台摄像机都对着我们这些手持父辈照片的中国军人的后代。

 

 

一个小时庄严的阅兵式结束后,声势浩大的“不朽军团”大游行开始了。“不朽军团”游行是俄罗斯阅兵的特殊环节,二战老兵后代高举着先辈的肖像和市民一起参加游行,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七十二周年。此活动成为一年一度全国性游行。今年,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叶卡捷琳堡、加里宁格勒等俄罗斯二十八个城市举行胜利日阅兵式、“不朽军团”游行等隆重的庆祝活动,共同缅怀先烈、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人民的自觉参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洪流,向世界宣示了俄罗斯人民的力量。

 

中国“不朽军团”的总领队安然举手敬礼,带领我们这支队伍打着八十八特别旅的军旗,手举“我们的父辈也曾是苏联红军”的醒目条幅,高呼“乌拉”,当我们出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阅兵场上,立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街两侧的数十万群众感到意外,我们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追逐和拍摄的对象。当一声声“乌拉”汇成一波波汹涌澎湃的洪流时,我们真正地融入了“英雄人民”的队伍,真实体验到“英雄民族”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我手举八十八特别旅父辈的照片,行走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乌拉!万岁!欢呼声一浪高于一浪。两岸的群众眼含热泪向我们挥手、呐喊,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让我们也热泪盈眶。

 

俄罗斯莫斯科电视台、滨海边疆州电视台直播了我们参加“不朽军团”的游行,滨海边疆州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我们参加阅兵式的照片。

 

俄罗斯内务部网站报道,今年在莫斯科参加“不朽军团”游行的人数达八十五万,比去年多十五万人,而在整个俄罗斯有七百八十万人参与了“不朽军团”的游行活动,比去年增加了二百五十万人。“不朽军团”已经成为俄罗斯一场伟大的洪流。

 

八十八特别旅健在的老战士张正恩之子这次参加了中国“不朽军团”的阅兵,他激动地说:“这次我们八十八特别旅后代参加俄罗斯阅兵活动,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是老一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我们回国后,一定要积极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和我同行的朋友们也用图片和美文记录了此次阅兵,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慨,让此次活动更加精彩。

 

与我同住一起的郭玲大姐在《印象俄罗斯民族》文中写道:

 

“此行,是我第二次走进俄罗斯。第一次是二○一四年春夏相交的季节,我随旅行社游走北欧四国和俄罗斯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时,开始走近俄罗斯这个民族,那时我把眼光投向的只是风景胜地。而这次通过参加这样一个盛大的阅兵庆典活动,让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整体文明素养。

 

今年五月九日,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七十二周年纪念日。从纪念日前一天入住酒店,我在街头游走中,深深感觉到,这个纪念日在俄罗斯是整个民族的节日,关乎着每个国民的情怀与快乐。无论襁褓里的婴儿、牙牙学语的孩童、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还是风姿绰约的女士、英气十足的男子及耄耋之年的老者,从他们身上,你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民族情结,一种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整个阅兵式,从入场到游行结束,持续了三四个小时。不管是有组织的参与,还是个人出行,不见拥挤,不见喧嚣,所到之处,一切都是那么有序,那么祥和,渗透在骨子里、散发于行为中的,是给人非常舒服、非常愉悦、非常自在的感觉。这样的民族,怎么会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民族,怎么会没有自信心?这样的民族,怎么会没有生机与活力?

 

俄罗斯阅兵式既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威严,也让我感受到了俄罗斯民众的爱国情怀与文明素养。那些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那些自发走上街头有序行进在游行队伍里的民众,那些异口同声发出的‘乌拉’‘乌拉’的口号声,以及游行结束后不见一点垃圾痕迹的一条条街道,都是这个民族精髓、民族信仰、民族力量最真实的印证。

 

在游行队伍里,那些高举为国捐躯的父辈或祖辈照片的人们,脸上写满了敬意,写满了自豪与骄傲!他们或许在懵懂无知的年纪,就失去了父母之爱,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曾见过自己的祖辈。但是,高举在他们手中的一张张照片,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就是这个民族的信仰与力量。从那些小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东西,都让人相信,这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我向这样的民族,致以诚挚的敬意!”

 

 “兵要地志”专家沈克尼在他的微信中写道: “五月九日,我们应邀在观礼台观看了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胜利日阅兵。市民倾城出动观看,并参与游行。老兵们再次穿起年轻时的军装,胸前勋章闪闪。军衔是军人终身的荣誉,这一刻得以充分体现。阅兵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受阅的俄罗斯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方队立正肃立,岿然如山,他们下巴向上扬起,似乎傲视一切。当阅兵首长经过时,一波波的‘乌拉’(万岁)声,气势如海涛一般。这‘乌拉’声使我想起,他们的父辈们曾高呼着‘乌拉’,在库尔斯克击败德国的坦克集群;高呼着‘乌拉’强渡维斯瓦河、奥德尼斯河,高呼着‘乌拉’攻克柏林!广场军乐队吹奏着《神圣的战争》,当年卫国战争中,苏军歌舞团在莫斯科的演唱通过野战电话,从方面军司令部、集团军、师、团层层转接到最前线。还有熟悉的歌曲《喀秋莎》,当年在前沿阵地,苏军听到德国阵地中有手摇唱机在一遍遍播放缴获的《喀秋莎》唱片,一群苏军士兵乘暗夜爬过去,击毙德军,将唱机和唱片抢了回来。还有纪念战殁者英魂的《鹤群》。战后文工团演唱《鹤群》时,曾指挥部队攻克柏林的科·夫元帅强忍住泪水。一曲终了,科·夫元帅站起来紧紧拥抱演唱者,泪流满面……这就是俄罗斯人!”

 

陈士榘上将之子陈华手中高举东北抗联八十八特别旅一名中尉的照片,行走在中国“不朽军团”队伍中。一名抗战后代在留言中写道:

 

一个共和国开国上将之子,

 

一个正师级退休的老兵,

 

在卫国战争七十二周年胜利的日子,

 

他高举着东北抗联

 

八十八特别旅一个中尉的照片,

 

走在俄罗斯阅兵式的“不朽军团”中。

 

有人问:这照片里的人是您的亲人?

 

他骄傲地说:他不是我的亲人,

 

但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当祖国需要的时候,那些苏联青少年勇敢地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青年团员们自动地组织起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同德国侵略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他们为红军和游击队做出了很多贡献,受到苏联人民的高度赞扬。

 

今天阅兵中的少年儿童,或在母亲怀中的婴儿,或牙牙学语的孩童,或坐在父母的肩头高举为国捐躯父辈或祖辈的照片,行走在数十万人的“不朽军团”中,一声声稚嫩的“乌拉”“乌拉”,随着一浪一浪呼喊,那大气凛然的英雄已印记在他们纯真的心灵中。在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敬意、自豪与骄傲!他们随着他们的父辈、祖辈驻足、凝视在烈士碑前,向这些战斗英雄敬礼。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就在感受这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民族的信仰与力量。这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无需语言,那一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昼夜不熄、熊熊燃烧的长明火,象征着俄罗斯民族之火永不熄灭。

 

与我们一起参加中国“不朽军团”阅兵的朱森林在微信中写道: “教育无需语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成长阶段,许多人都把追星或成名当做一种追求,而我们队伍中的朱振林老师则是通过让女儿耳濡目染的方式,引领女儿崇尚爱国英雄。

 

当我还沉浸在阅兵仪式激动人心的时刻,却得到明天六点半返程的通知,心难以平静,感恩安然老师给我和十岁的女儿爱国、爱英雄的机会。

 

我的父辈不是英雄,安然老师给了我一个为心中的英雄——抗战老兵服务的机会,让我与英雄的后代相聚。

 

从沈阳出发开始,我就感觉到英雄后代的热血情怀。敬礼,英雄的后代们!

 

我让女儿放弃一周的学业,和大家一起来到海参崴参加阅兵活动,是想要孩子感受英雄的故事,感受一个崇拜英雄的民族,能近距离接触到英雄的后代,感受英雄的气息,把英雄的精神传递下去。

 

在阅兵仪式上,我看到还有比我女儿小的俄罗斯小朋友在游行队伍里,我很感动,英雄的民族,一定要让孩子崇拜英雄。

 

当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会永远记住英雄的抗战老兵,记住英雄的后代,带着女儿,永远为老兵服务!关爱抗战老兵,是我和女儿人生永远的追求。"

 

在阅兵开始前,中国驻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闫文滨总领事走过来和我们这些抗战老兵的后代亲切地聊了起来。

 

一位朋友对我说:我经常出国,在国外没有一次见到总领事主动过来打招呼并亲切交谈。

 

他是一位精通历史、精通俄语、对东北抗联历史有较深研究的博学型的总领事。我们聊到了东北抗联、聊到了中共六大、聊到了绥芬河红色秘密通道。

 

在交谈中得知,我们五月十日晚要与俄罗斯二战老战士联欢,他谦逊地问:可以邀请我参加吗?

 

五月十日,俄罗斯海参崴时间下午五点三十分,闫文滨总领事来到我们聚会的地方:海参崴宾馆西餐厅。大家对总领事的到来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和温暖。

 

八十八特别旅老兵后代白伟柱说:从昨天参加阅兵,中国驻海参崴总领事过来看望我们,到今天来参加我们非官方的活动,让我有祖国就在身边的感觉。

 

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谋长、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华大哥说:祖国对我们这些抗战老兵的后代这么关注,真让我非常感动。虽然我们在国外,但是有一种家的感觉。

 

宴会上,俄罗斯的民族歌舞表演让大家近距离地欣赏了异国的艺术风情。俄罗斯老战士激动地站起来与歌手翩翩起舞,在座的每一位都自发地用掌声跟随音乐节拍伴奏。

 

团队里的几位音乐爱好者也主动上台用俄语演唱《神圣的战争》《喀秋莎》,俄罗斯老战士同声歌唱《我的祖国》,把宴会气氛推向高潮。

 

宴会结束,大家合影时提出让总领事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可闫总领事谦逊地让俄罗斯老战士坐在中间,并让陈华大哥坐在椅子上,自己则站在他们身后,与我们这三十七名抗战老兵的后代合影。

 

此时此刻我的心愿就是: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资讯中心、特别推荐、文化交流、轮播图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