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太岳后代在运城解放纪念馆合影留念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5月31日,八路军太行太岳后代寻访团一行人来到了寻访行的第四站——运城。
运城南依中条,北控禹门,同蒲铁路纵贯南北,为晋西南三角地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连接晋豫陕的军事要冲、战略要地。解放战争中,为配合我军外线作战,消灭蒋阎有生力量,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四、第八纵队,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指示,围点打援,三战运城,共计歼敌一万三千余人。运城攻坚战的胜利,为我军创造了攻坚的宝贵经验,成为一九四七年全国战场上著名的攻坚战之一。
太行太岳后代寻访团一行人来到了运城市盐湖区烈士陵园,共同缅怀先烈,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会长王万里,盐湖区区委书记李哲,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苏引萍参加活动。活动中来自盐湖区红军小学的学生们为太行太岳后代寻访团成员佩戴红领巾。寻访团向烈士陵园赠送了“三打运城克万险,坑道爆破奇效显”锦旗,并捐赠了《十八兵团史料》、《王新亭回忆录》等珍贵史书。
王万里激动地说:“在祖国建国7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来到前辈当年征战地寻根,重温当年父辈的战斗生活,旨在继承党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努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李哲指出:“七十二年前,为了解放祖国,老一辈革命家们,肩负神圣使命,浴血奋战,谱写出三打运城的壮丽诗篇,七十二年来,盐湖人民发扬革命精神,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从解放运城的主战场,到新时代大运城建设的核心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我们重温峥嵘岁月,就是要缅怀先烈,不忘历史,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是要饮水思源,不忘历史,唤醒新一代盐湖人的红色记忆;就是要薪火相传,守正创新,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创业动力,重整行装再出发,在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以优异成绩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活动中,寻访团成员还在红军小学学生的陪同下共同参观了纪念展馆。
运城市盐湖区红军小学学生迎接太行太岳后代寻访团
盐湖区红军小学学生为太行太岳后代戴上红领巾
盐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苏引萍主持仪式
盐湖区区委书记李哲发表讲话
原决死1纵队副司令员兼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太岳行署主任,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牛佩琮之子牛二林,原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8纵队政治部主任,后60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桂绍彬之子桂林瑞为运城解放纪念馆赠送锦旗。
寻访团成员与盐湖区领导在纪念馆合影
太行太岳后代寻访团成员讨论三打运城模型图
太行太岳后代寻访团参观英雄公园
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会长王万里与自己父亲王新亭(原太岳军区司令员、8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后18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的雕像合影。
链接:党中央、毛主席指示,围点打援,三战运城——拉锯战·攻坚战·歼灭战
运城战役中,晋冀鲁豫野战军战士向敌阵地运动
运城,南依中条山,北望吕梁山,东屏太行山,天险黄河绕其西南奔泻东下,被称为晋南三角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同蒲铁路贯穿南北,扼守山西南大门,贯通秦、晋、豫三省,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争夺运城这块战略要地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拉锯战,其间三打三攻,打打停停,艰苦卓绝。
一打运城
1947年5月,晋南各县除运城、安邑和夏县外,均已解放。4月26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电令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应乘机夺取运城,并以一部向吕梁地区扩张战果,继续威胁陕北敌之侧翼。4月28日,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太岳二分区司令员景仙洲、三分区司令员王墉、四分区司令员郭庆祥等旅以上干部10余人在夏县水头召开军事会议,研究解放运城事宜。针对驻运城国民党兵力有1万余人,阎军地方保安部队有5000余人,城墙设有上中下3层火力点,城墙外围还筑有18个永久性大小、明暗碉堡等情况,会议确定采取诱敌出城、伏击歼灭的战略战术。
5月3日凌晨4时战斗正式打响,四纵10旅首先向羊驮寺飞机场发起进攻。在周希汉旅长的指挥下,28团担任主攻任务,由机场东面突入,29团在西南策应,30团进攻羊驮寺村和北营房。当日中午占领机场,守敌青年军206师第3团(欠一个营)大部被歼,击毙敌副团长1人,缴获敌机1架,山炮2门,汽车1辆,迫击炮20门,轻重机枪40余挺和大量军用物资。一打运城首战告捷,但城内守敌并未出援。
占领飞机场以后,四纵随即包围运城,但诱敌出援的计划未能实施,战略改为先扫清外围,再强行攻城。具体部署是:四纵11旅夺取西关,24旅(后改称为12旅)攻城西南,10旅夺取北关,13旅驻军东北为预备队。
5月7日,各部队按上述部署,开始夺关作战。经过连续4天的反复争夺战斗,歼敌1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至10日,攻关作战的各部队占领了运城的西关与北关,并将东、南两个方向的攻击要点全面控制。这时由于全国战局需要,陈赓奉命率四纵队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执行战略反攻任务。主力部队于12日主动撤离,暂时停止对运城的进攻。同时安排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基干团和各县游击队继续围困运城。从此,国民党对运城的物资补给和少量部队的调动,主要靠空中运输,陆路则寸步难行。
二打运城
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队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后,晋冀鲁豫军区决定组建第八纵队在内线作战,策应陈谢大军外线作战。
1947年8月1日,第八纵队在襄陵县张厢村成立,王新亭任司令员兼政委,周仲英任副政委,张祖谅任参谋长,桂绍彬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旅,即第22旅,旅长查玉升,政委朱佩瑄;第23旅,旅长黄定基,政委肖新春;第24旅,旅长王墉,政委王观潮。9月9日,中央军委向徐向前、滕代远发出指示:“第八纵队目前任务是歼灭运城出扰之敌,不使该敌增援陕县、灵宝、阌乡以利陈谢大军之作战,并保障其后路安全。”9月10日,晋冀鲁豫军区发布“第八纵队主力攻取运城”的命令。
9月中旬,王新亭司令员命令24旅先行,迫近运城外围,严密警戒运城之敌,开始围困运城。9月份,围困运城部队先后发动大小战斗13次,有力地支援了陈谢兵团和西北野战军的作战。为此,中央军委于9月19日电示王新亭,“最近时期有力牵制临汾、运城两敌起了极好作用。在今后陕北、渭北作战时,仍望全力牵制两地区的敌人”。
第二次围攻运城前,守城敌军有蒋军36师123旅之369团,17师84旅之205团,炮11团第2连(有榴弹炮4门),国防部汽车6团(有汽车120辆),阎军保安第5团、保安第11团以及其他杂顽武装等共1万余人。城防工事也基本恢复,还增加了4门杀伤力较大的榴弹炮。而我八纵技术装备很差,只有3门旧山炮,其中1门还是牛车拉的,撞针很短,使用时还需要用镢头撞炮栓,才能打出一发炮弹,但是中央军委和晋冀鲁豫军区首长高度重视,徐向前副司令员亲自安排部署,战士们斗志昂扬,作战英勇。
10月8日,第八纵队23、24旅,吕梁军区独三旅,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基干团等部队,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运城,开始了第二次攻打运城的作战。吕梁军区独三旅作战经验相对丰富,在清扫城池外围的战斗中战果最大。八纵各旅白天学习先进经验,反复演练,晚上一块阵地一块阵地地与敌争夺,经过激战,很快攻下了运城外围7个据点碉堡,逼近到距敌人城墙壕外100米左右的地方。正当我们扫清登城障碍,准备发起攻城之时,敌情突然发生了变化,胡宗南部将原拟向南调去陇海路增援的钟松第36师4个旅撤回,调头向北渡黄河,增援运城。经中央军委和晋冀鲁豫军区批准,我军又主动撤离运城,集中兵力至平陆的杜马塬迎击援敌。西北二纵在王震率领下也参加了打援。由于这一地区深沟横列,对部队运动作战不利,以致未能全歼这股援敌,仅歼敌3700余人,使其一部得以窜进运城与守敌会合。同时运城守敌也破坏了我军原来的攻城阵地,掠去了我们不少掩盖工事用的门板,给我军攻打运城制造了困难。
王新亭司令员果断作出放弃攻打运城的决定,并向中央军委作出书面检讨。但从战略上讲,二打运城调动了敌人增援部队,打乱了蒋介石在西北和陇海线上的作战部署,对外线主力作战是有力的策应与配合,令蒋介石也感到棘手和头痛。因此,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军委给八纵和王新亭同志复电说:“攻运未克,打援又未全歼,在指战员中引起一时情绪不好是很自然的。但我军精神很好,一二次仗未打好并不要紧,只要你们虚心研究经验,许多胜仗就在后头。望将此意向指战员解释。”毛泽东的回电使广大指战员放下了包袱,鼓舞了斗志,成为三打运城夺取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打运城
12月1日,王新亭和王震到河北冶陶晋冀鲁豫军区汇报二打运城情况,并一起商讨三打运城的作战方案:“拟于12月5日前开始攻运,以八纵两个旅及吕梁独三旅并太岳军区部队担任突击,王震部队为预备队攻打援敌。”12月3日,军区将此方案呈报中央军委,12月4日就接到毛泽东主席的复电:“1.同意你们打运城。2.王震纵队应位于黄河北岸要点,确实保证河南敌不能北渡,才有把握。否则敌必增援,攻运仍无把握。”
由于徐向前同志正在冶陶参加晋冀鲁豫中央局召开的土改会议,不能亲临运城前线,于是决定由王新亭任司令员,王震任政委,组成运城前线指挥部。三打运城前,守城敌军情况是:胡宗南派钟松部前来增援解围运城,经阻击消耗,只是把250团的l个营和土匪头子雷文清残部护送进运城。加上原在城内的守敌,运城共有胡宗南两个团1个营,阎锡山部3个团和其他土顽部队,共有1.3万余人,各种火炮近百门,轻、重机枪340余挺,火力配系严密,工事较之前有所加强,不仅全部修复了以前被我军摧毁的工事,又在城东增修不少碉堡。但是敌人士气低落,而此次八纵与二纵并肩作战,攻下运城胜算很大。根据敌情、地形,运城前线指挥部决定以西、北两面为主攻方向,东、南两面为助攻方向,实行四面围攻。八纵两个旅和吕梁独三旅两个团位于城北,拟由老北门突破;二纵两个旅位于城西,拟由西关至马家窑地段突破;二纵教导旅和独三旅1个团位于城东,担任钳制敌人的任务。另外,考虑到胡宗南在黄河南岸的潼关、陕州、卢氏、洛阳一带尚有4个旅和1个骑兵团,在黄河西岸黄龙山有1个师和1个旅,随时可能增援运城,太岳军区布3个团在茅津、太阳、沙窝、风陵等渡口,担任阻援任务。
12月17日夜,三打运城正式开始。5万将士冒雪破堡,横扫敌人外围据点。虽然缺乏火炮,但我军士气高昂,靠炸药包破堡前进。经过一个星期的外围阵地争夺战,先后攻占东南郊14号碉堡阵地,西南角的马家窑阵地,城北的纪念塔和面粉公司,以及火车站高地等,并用连续爆破手段摧毁了老北门东、西两侧的外壕外沿护城碉。至此,守城的四大防御阵地均被摧毁,守军逃入城中固守,攻城部队已全部推进至城墙外围。
原定25日攻城,但胡宗南4个旅集结于黄河南岸的陕洛至潼关一线,企图渡河增援。为避免重蹈二打运城的覆辙,必须抢在援敌到来之前攻克运城。24日,二纵和八纵分别从城西、城北发起总攻。两个方向的突击队都采用云梯和跳板登城的办法,尽管将士英勇,但由于炮火较弱,加之守敌拼死顽抗,在攻城战术动作上又不够协调,两次攻击均未成功。
25日,徐向前下达“坚持最后五分钟”的命令。王新亭和王震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在城墙根底下进行坑道作业,采用坑道爆破打开缺口,并决定由在曲沃作战中用过坑道爆破战术的23旅担负这一任务。虽然只有一天时间,还要克服天寒地冻、敌人巡视被发现的外因干扰,69团3营7连刘明生排长和车元路等10名同志还是主动承担任务,组成坑道作业突击队。他们冒着严寒,背着门板,用生命挖成了5.5米长的坑道和可容纳3000公斤炸药的药室。27日黄昏,总攻终于开始,老北门西侧的城墙被炸开。经过激烈的巷战,28日凌晨,运城宣告解放。
运城的解放,在政治上彻底摧毁了晋南反动势力,使阎锡山的3个专署、16个县政府被一网打尽,在经济上控制了盐池,增加了全区的财政收入,为运城人民开展土地改革,建设新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而且运城解放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全盘棋中重要的一着。此役有力地配合了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对平汉、陇海两路的突击战。运城解放战役的胜利充分证明,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打到外线后,内线兵力还很强大,不但能拉住,而且能反攻并消灭敌人,实现了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预想。我军占领运城后,机动力量更加增强,南可控制陇海铁路,西可出击关中,能更好地支援豫陕鄂解放军作战,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运城解放战役,极大地锻炼和考验了我军,证明我军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为土工作业,步、炮、工协同动作,都赢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徐向前同志在战后总结大会上讲话指出:运城战役是攻坚战的典型歼灭战。运城攻坚战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在中国人民的解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