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楷:记罗瑞卿大将生命的最后一程

  • 时间:   2019-07-23      
  • 作者:   熊光楷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6721

1.jpg

1959年国庆节,罗瑞卿大将在天安门城楼上


罗瑞卿(1906.5.31-1978.8.3),四川南充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政委、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第一政委等职。


共和国成立后,罗瑞卿先后担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78年8月3日病逝,终年72岁。


罗瑞卿生命的最后一程

 

作者:熊光楷


1978年7月18日傍晚,联邦德国的波恩机场。


我穿着整洁的草绿色军装,和我国驻联邦德国大使张彤等人一起,静静肃立在停机坪上,等待着一架来自遥远祖国的专机,等待着一位来自遥远祖国的贵宾。


19点45分,编号为B2408的波音707飞机在轰鸣声中降落了。飞机停稳后,舷梯上下来了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他身材高大,相貌威严,长途旅行的疲劳也没能掩住眉宇间的英气。我们连忙迎上前去,一一和他握手。当轮椅推到我的面前时,我向他庄严地致以军礼,说:“首长,欢迎您到波恩!”


这位轮椅中的威严老人,就是时任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军委秘书长的开国大将罗瑞卿。


罗瑞卿的德国之行,既不是访问,也不是考察,而是为了治病。“文化大革命”中,罗瑞卿遭受林彪一伙迫害,致使左腿残疾,被迫坐上了轮椅。恢复工作后,残疾的左腿给他带来了极大不便。他是主张领导干部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开会的,但拖着伤残的左腿,视察部队、看地形都很不方便。这使他产生了彻底治疗腿疾的强烈愿望。他把目光瞄准了联邦德国,因为联邦德国的有关医疗技术比较先进。


2.jpg


1978年4月,中央批准了他出国治疗的报告。我国驻波恩使馆的武官林千从国内陪同罗瑞卿赴德。专机临起飞前,罗瑞卿对机场送行的人自信地说:“再见了,等我回来时,我就不坐轮椅了。我要和你们一样站起来走路。我还要到全国各地走走,要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去再也没回还!


罗瑞卿及其夫人郝治平一行一下飞机,就在我们的陪伴下驶回我国驻联邦德国的使馆。虽然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治病,但罗瑞卿仍然惦记着国家和军队建设。在他们还没出国的时候,我就接到通知,说是罗瑞卿想了解一下德国高速公路的情况,以便为我国建设高速公路提供决策参考。


果然,罗瑞卿在波恩刚住下没两天,就通知我去汇报。对于我的汇报,罗瑞卿听得很仔细,不时插话询问一下细节问题。这时候,罗瑞卿想得最多的,是平战结合的高速公路,平时可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战时则可供部队快速机动,甚至飞机也可以紧急起降。


在当时我国连1公里高速公路也没有的情况下,得知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已经开始关心高速公路建设了,我是相当兴奋的。


不久,罗瑞卿住进距离波恩200多公里外的海德堡大学骨科医院。为配合治疗,罗瑞卿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进行锻炼,海德堡大学的草坪上留下了他拄着双拐不懈前进的脚步。在作了一系列检查后,手术的日子定在了8月2日。


8月1日,我们都赶到了医院。郝治平还带去了一束鲜花。在病房里,她同罗瑞卿合了个影,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合影。那一天,罗瑞卿情绪很好,郝治平一直待到很晚还舍不得离开,直到罗瑞卿服了睡前药,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8月2日上午7时,罗瑞卿被推进了手术室。中午12时左右,手术顺利完成。傍晚时分,罗瑞卿从麻醉中醒来,他对手术的医生说:“Good evening. Thank you!”医生轻松地对他说:“明天你就可以下床。”


接近凌晨3时的时候,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惊醒。拿起听筒,我听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罗瑞卿心肌梗塞突发。


“你马上把郝治平大姐接到医院来。”电话里的声音对我说。我随即到郝治平的住房叫醒她,然后把她扶进我开的汽车,迅速点火开动。车灯的光束射入海德堡漫无边际的黑夜里。到了医院,郝治平和我们很快就悲恸地意识到,罗瑞卿大将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8月5日,中央派专机将罗瑞卿的灵柩迎回北京。8月12日,罗瑞卿的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这一天,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外交部大楼前,红旗半悬,向这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大将致哀。


后来,我和郝治平一直保持着联系。在我担任总参领导后,每年春节,我都去向她拜年。每年夏天,在北戴河,我也都能见到她。她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一直坚持下海游泳。


1996年7月,大型画册《纪念罗瑞卿》在罗瑞卿诞辰90周年之际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得到了一本,上面盖了罗瑞卿诞辰90周年的纪念印章。由于一直没有罗瑞卿的著作出版,1999年5月,我买了一本传记《罗瑞卿》(作家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请郝治平在扉页签名,并盖上了她和罗瑞卿的印章。


(摘自熊光楷著《藏书·记事·忆人》,新华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本号转载自《百年潮》2008年第03期) 


3.jpg

延伸阅读


1978年罗瑞卿为何猝死西德医院? 


“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天安门去!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逝世,罗瑞卿不顾一切地赶回北京。


9月18日,虽然没有任何人通知,罗瑞卿坚决要求去参加当天在天安门广场为毛主席举行的追悼会。有关方面终于同意了。但只给罗瑞卿、谭政、陈再道3个人派一辆车。


3个军委顾问,就这种待遇?!陈再道气愤地说:罗瑞卿一人就得一台车,他,轮椅,还有推轮椅的。我们三个人怎么去?


谭政为难地说,要是没有车,我就不去了。罗瑞卿立即说,不去怎么行?没有车,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天安门去!经过斗争,有关方面终于给他们增派了一辆车。


那天,罗瑞卿和儿子罗宇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下车后,穿过中山公园,在公园门口碰见了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后来,王定国在文章中写到:罗瑞卿把轮椅停放在广场的西北角,在儿子的搀扶下,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我看见他残着腿站在烈日暴晒的地方,便劝他找个荫凉处。罗瑞卿气愤地说:“连这里都不让我来啊!还能坐到哪里去?人家不要我参加追悼会,我对他们讲,你不派车,我自己去,爬也要爬到天安门去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我是斗争来的呀!”


在向毛泽东遗体告别时,罗瑞卿坚持不让儿子搀扶他,用自己刚刚能站立的双腿走过毛主席遗体身边。久久端详着,泣不成声。


“无论如何要把罗瑞卿的腿治好”


邓小平读到王定国这篇文章时,伤心得流下了眼泪。


从这时开始,邓小平就时刻留心当时国内外骨科领域的最新技术,心里默默地提醒自己,无论如何要把罗瑞卿的腿治好。


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8月12日,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罗瑞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秘书长。


作为军委主席邓小平的助手,用罗瑞卿自己的话说,“我要把72岁当成27岁一样工作”。面对案头上堆积如山的文件,他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常常是五六个小时不挪一个地方。然而,尚未恢复的身体是难以适应如此超负荷工作的。


没过多久,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和帮助下,罗瑞卿便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病房。说起邓小平让罗瑞卿住医院,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叶剑英元帅的弟弟叶道英,在广州遇车祸后,是解放军总医院的骨科大夫救回了他的生命。当时,叶道英的伤势非常严重,医院派骨科专家到广州后进行了会诊。手术到底如何进行?大家意见还不一致。有的认为,用打钉子的办法进行固定;有的则认为进行人工关节置换。解放军总医院的骨科专家卢世璧反反复复地看X光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患者的病历。为了使诊断更加合理准确,还让骨科医生刘贵林拿着叶道英的X光片到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积水潭医院和协和医院找骨科专家会诊。卢世璧则与赵毅刚教授反复切磋,讨论手术方案。


经过认真研究,考虑到叶道英身体较胖,用打钉子固定的方法对他效果不好,最后确定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由卢世璧亲自做。这是一例难度很大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做得很顺利。术后不久,叶道英就能下地活动了。


叶道英于是成了国内骨科医疗水平的活“广告”。他几乎逢人便说总医院骨科大夫服务态度如何如何好,技术如何如何高超。


叶道英的宣传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就这样,邓小平说服罗瑞卿很快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除心脏方面的毛病外,罗瑞卿主要是腿伤。有时没走几步便疼得满头大汗。经余霞君、黄宛、卢世璧、王士雯等专家的会诊,大家一致认为,医治罗瑞卿残腿的最好办法是进行人工关节的置换。


这需要的是时间,而身为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哪有这么多治病的时间呀。


住院没几天,罗瑞卿便吵着要出院。


医护人员有些着急地劝他说:“首长,您的身体状况还不好,按医院的要求仍需住院恢复,现在怎么能出院呢?”可罗瑞卿没能听进医护人员的劝告。这个时候,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手头的一大堆工作。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重病人。


出院没几天的罗瑞卿就拄着双拐,到天津附近的一个部队检查军事训练,到任丘油田参观,到北京郊区的通县察看人防工事;坐着轮骑下不了坑道,部队要组织人抬,罗瑞卿不让,硬是自己拄着手杖一瘸一瘸地走着下去,一直进到坑道深处。到连云港勘察,也是这样,就是到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也要拄着拐杖……腿残给罗瑞卿带来了极大不便,可他时刻幻想总有一天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


下部队回来之后,罗瑞卿治好腿的决心更大了。他对解放军报社的同志说,我不相信这么发达的现代医学就治不好我的腿,有的骨科专家曾告诉我,只要做个人工关节的置换手术就行了,我担心的就是时间保证不了,另外国内在这方面的材料和技术还是刚刚起步不久。


邓小平在罗瑞卿下部队回来之后,见他那痛苦的样子,再次提醒他说:“老罗,我已经打听到了,我们国内在这方面有专家,卢世璧就算一个,你现在抓紧时间到医院去做治疗吧!”


“我已经想好了,我要出国去治腿。


可是,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


那是在罗瑞卿上任军委秘书长之初,有的同志出于关心的好意,请来两位西德的骨科专家看过罗瑞卿的腿,这两位专家答应为罗瑞卿安装一条质量好的假腿,既轻又方便。罗瑞卿很感兴趣,向他们详细地问起了国外实施这种手术的情况。他们告诉罗瑞卿,西德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伤,积累了治疗残肢的经验,而且西德的手术条件也比中国强好多倍,如果经他们手术,装一个人造股骨头,罗瑞卿的左腿功能就会大大地改善。两位西德专家口若悬河的一番劝说,让遭残腿折磨的罗瑞卿又看到了希望之光。


1978年的春天,罗瑞卿和妻子郝治平双双住进了医院。


妻子在健康查体中偶然发现肺部有个阴影,而且越长越快。经过手术证实妻子患的是恶性肿瘤,罗瑞卿对此十分伤心。他对儿子、儿媳说:“我已经想好了,我要出国去治腿。今后,再也不要你们的妈妈照顾我。我要听小平同志的话,不管花多大力气,也要把腿治好。”


当晚,卢世璧来到罗瑞卿的病房给他会诊。


罗瑞卿一双深沉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卢世璧,问道:“卢主任,你说我的腿到底如何才能治好,国内有没有这种技术?”


卢世璧认真地回答道:“首长,你的病情我很了解,从目前来看,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人工股关节的置换。像你这个年龄,进行这种手术,难度有些大,国外也是如此。不过,我们有这方面的先例,虽然是少数,从效果来看,还是很好的。”


罗瑞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时,对罗瑞卿出国治疗的问题,西德方面显得很友好主动,组织上也很重视。由出访西德的卫生部副部长钱信忠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驻西德大使张彤等有关同志帮助调查情况,搜集资料,还向中央写了专题报告。同时还寄去了罗瑞卿的病情资料和伤残部位的X光片,请西德大使馆的同志专门去西德方面交涉,西德方面答复说有99%的把握。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到西德去动手术,由医学专家余霞君陪同前往。


罗瑞卿对郝治平说:“你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结局却这样令人无法接受


7月18日,飞机降落在西德的科隆机场。医生们搀着罗瑞卿走下了舷梯。


就在临飞出国境前,罗瑞卿在乌鲁木齐给张爱萍打了个电话。他在电话里信心十足地向张爱萍说:“现在我还坐着轮椅,等到我回来就可以扔掉拐杖了。”他还对送他到西德的机组人员说,我们一言为定,你们送我出来,再来接我回去。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竟是这样令人不可接受!


在西德的波恩,罗瑞卿以吴生杰的名字住进了海德堡大学骨科医院,经过医院内外科检查,决定于8月2日手术。


8月1日,郝治平带了一束鲜花,和张彤大使一起到医院看望罗瑞卿。


他们俩还在一起合了影。


最后,罗瑞卿对郝治平说:“你别担心,早点回旅馆吧,明天我还要手术。”郝治平动身离去,罗瑞卿笑眯眯地向她摆摆手,说了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望着她出了门。


郝治平放心地回到了旅馆。


谁知,这竟是永诀。


本来说好是8月2日上午7点罗瑞卿进手术室,可郝治平赶到医院时,罗瑞卿已经被提前送进去做术前准备了。郝治平只好度日如年地待在病房里等待。中午12时左右,传来消息说手术成功了。


郝治平听后掩面哭了起来。她急着要去看罗瑞卿,被西德的医护人员挡住,说怕术后感染。


傍晚,罗瑞卿从麻醉中醒来。他用英语对医生说:“晚上好,谢谢你。”医生替罗瑞卿把术后的左腿搬动了两下,说明天你就可以下床了。


一直到晚上12点,罗瑞卿的情况仍然平稳,但医护人员还是未让郝治平等人去看他。在人们的劝说下,郝治平才不情愿地回到了旅馆。刚刚洗漱完毕,熄灯躺下,电话就刺耳地响了起来,紧接着就有人重重地敲门,郝治平本能地觉得大事不好。等她心惊肉跳地赶到医院时,罗瑞卿已离开了人世。


同去的医生顿时手足无措,悲从心起。


4.jpg


罗瑞卿是被心肌梗塞夺去生命的。此时,波恩的时间是8月3日凌晨2点40分。


出国之前,解放军总医院为罗瑞卿组织了一次专家会诊,专门研究了罗瑞卿输血行不行的问题。大家还特别强调了术前必须认真检查罗瑞卿的心脏情况,认为如能不去西德就别去,还是在国内手术为好。


事后,秘书们都后悔地说,真的不该去西德。金耀铭秘书举了个例子:在国内,我们先后动用40多个各科专家,在肖劲光大将突发心脏病时,进行全力抢救,保住了生命。可在西德,罗瑞卿就没有如此的待遇。据心脏专家分析,心源性心脏病发作很快,但从发病到死亡中间有三两分钟的时间,如果及时抢救,采取口对口呼吸、心脏按压等办法,大约能复苏20%左右。也就是说,罗瑞卿起码有20%的希望。在西德那里,由于语言不通,有什么情况不能很快沟通,这就耽误了时间。虽然中国去的医生一直待在身边,可他们毕竟是势单力薄,许多事力不从心。


8月10日,中共中央派专机接回了罗瑞卿的灵柩。


邓小平和夫人卓琳见到罗瑞卿的秘书金耀铭,悲痛地连连说:“不幸啊,太不幸了!怎么会这样呢?”


罗瑞卿的老秘书王仲方事后回忆说,邓小平还说当初不该批准罗瑞卿去西德治腿,他说我们国内有不少优秀的骨科专家,叶道英的腿被卢世璧治好就是证明。


邓小平一生办事很果断,也很少后悔,但这次批准罗瑞卿去西德,他后悔了。


这件事对余霞君、卢世璧等国内的医学专家们的刺激也很大。


回国后,在一次讨论会上,专家们感触颇深地说:“不管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如何,人总是第一性的决定因素。只有全心全意,才能精益求精。毛主席讲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我们的座右铭。”


有的专家们甚至后悔地说:当初没能亲手给罗瑞卿大将进行股关节置换手术,是毕生之最大不幸,愧对罗瑞卿大将,愧对祖国和人民。如果是在国内进行手术,罗瑞卿大将或许能站起来,还能继续为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作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领袖故事、资料文库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