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永铸·薪火相传 英雄血脉回荡狼牙之巅 —— 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以歌声致敬不朽丰碑

  • 时间:   2025-10-06      
  • 作者:   张伊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1889



2025925日,丰碑永铸 信仰长存 —— 纪念狼牙山英雄壮举84周年纪念活动在狼牙山英雄纪念广场举行。


合影


丰碑永铸·薪火相传 英雄血脉回荡狼牙之巅——将军后代合唱团以歌声致敬不朽丰碑

中旗网河北易县2025年9月30日电(张伊)

秋日的狼牙山,层林尽染,峭壁如削。2025年9月25日,是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84周年纪念日,在这座以英雄壮举铭刻于民族记忆的山脉脚下,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深情上演。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壮举84周年之际,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一行30余人,怀着无比的崇敬,踏上父辈曾浴血奋战的土地,用深情的宣讲与激昂的歌声,缅怀先烈,赓续精神火种,致敬不朽英魂。


肃穆仪式:山河为证,缅怀英灵

清晨,狼牙山肃穆矗立。合唱团成员首先在狼牙山英雄纪念广场举行了庄重的敬献花篮仪式。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全体人员高唱国歌,目光坚定,向狼牙山五勇士纪念雕像深深鞠躬,各方代表依次献花,肃立行礼,向狼牙山五壮士致以崇高敬意。回想着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的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历史的烟云仿佛重现眼前:1941年9月25日,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勇士,为掩护主力与群众,将敌人引向绝顶,弹尽粮绝后宁死不屈,纵身一跃,气壮山河。



在狼牙山英雄纪念广场举行了庄重的敬献花篮仪式。目光坚定,向狼牙山五勇士纪念雕像深深鞠躬,各方代表依次献花,肃立行礼,向狼牙山五壮士致以崇高敬意。

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全体人员高唱国歌

向狼牙山五勇士纪念雕像深深鞠躬

肃立行礼



各方代表依次献花,,向狼牙山五壮士致以崇高敬意。

















胡德林烈士的亲属在五勇士雕像前


薪火相传:童声讲述英雄史诗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表现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的事迹鼓舞了几代中国人,他们所呈现的抗战精神的接力棒也传递到了新一代手中。

丰碑永铸 信仰长存——纪念狼牙山英雄壮举84周年纪念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游客驻足,纷纷拿起手机拍照、观看

在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壮举84周年活动现场,来自易县第一小学的小讲解员们,用尚未褪去稚嫩却坚定无比的声音,讲述了《五勇士血战狼牙山》、《寻找英雄》、《沈重与狼牙山五壮士》、《拥军模范崔洛唐》等感人故事。他们清澈的眼眸中,映照着对英雄的无限敬仰;他们铿锵的语调里,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陈列馆讲解员李迎新的《英雄的革命初心》与王曙倩、许文利的朗诵《最高的塔》,则进一步深化了英雄精神的时代内涵,让在场听众无不动容。



丰碑永铸 信仰长存 —— 纪念狼牙山英雄壮举84周年纪念活动主持人、合唱团员 朱敏


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的小讲解员张珈源同学讲述了《五勇士血战狼牙山》的故事。

小讲解员单俊涵同学讲述了《寻找英雄》。两位战士一份情怀,苦寻四个月终于完成了心愿,告慰了英灵。

小讲解员贾伊朵同学讲述《沈重与狼牙山五壮士》。我们从小就学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至今记忆犹新,这篇课文最初曾是一篇新闻报道,听听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

小讲解员杨博然同学讲述了《拥军模范崔洛唐》。抗日战争时期,在易县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军民鱼水情的赞歌。

陈列馆讲解员王曙倩、许文利的朗诵:《最高的塔》

陈列馆讲解员李迎新:《英雄的革命初心》


歌声嘹亮:血脉中的信仰回响

作为此次纪念活动的重头戏,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部分团员的到来,为狼牙山增添了另一重深意。这群特殊的老兵后代,怀着对父辈战斗过土地的无限深情,献上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演出,他们用不同的表演形式颂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颂扬革命先辈的光辉历程。

在青年指挥家敦晓磊富有感染力的指挥下,男声合唱《八路军军歌》、《中国军魂》瞬间将观众带回铁血峥嵘的岁月;女声小合唱《抗战小调》、《拥军花鼓》婉转悠扬,唱出了军民团结的深厚情谊;刘振南的独唱《太行魂》荡气回肠;卢晓清配乐诗朗诵《奶娘》,以饱含深情的语调,诉说了战争年代超越血缘的母爱,闻者无不动容。男声四重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啊朋友再见》展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侯丽娟的独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南泥湾》唱出了人民军队的智慧与生产自救的奋斗精神。最后,全体演员与观众齐声高唱《在太行山上》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雄壮的歌声在山谷间激荡,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也唱出了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告慰以及对新时代的坚定信仰。

演出结束后,合唱团与“狼牙山五壮士连”现任代表亲切合影,血脉与精神的接力在这一刻完成。书法家现场挥毫,将毛主席诗词赠予合唱团,为这次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部分团员用不同的表演形式颂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颂扬革命先辈的光辉历程。



青年指挥家敦晓磊



男声合唱:《八路军军歌》《中国军魂》,指挥:合唱团团艺术总监、青年指挥家 敦晓磊




女声小合唱:《抗战小调》和《拥军花鼓》,马本斋烈士的儿子马国超将军创作。抗战时期,在冀中平原有一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敌队伍,那就是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


男声独唱:《太行魂》,演唱 刘振南


配乐诗朗诵:《奶娘》,朗诵:卢晓清。战争年代,我们的父母无暇照顾幼小的子女,将孩子托付给老乡,是根据地的奶娘用乳汁将我们养大,用生命呵护我们周全,奶娘的爱超越了血缘,不是亲娘胜似亲娘。


男声四重唱:电影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和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啊 朋友》,演唱者:李田海、卢晓滨、成武、杨南征



女声独唱:《毛主席话儿记心上》和《南泥湾》,演唱:女高音歌唱家侯丽娟。在艰苦的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多种巧妙战法,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将敌人埋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合唱:《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指挥 敦晓磊

当我们回望抗战历史,总有一座大山让人热血沸腾——那就是巍巍太行山,它曾是八路军将士抗击日寇的钢铁屏障,是太行儿女用生命守护的家园。在我们心中总有一条河激荡奔涌,它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绵绵血脉,生生不息,那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让我们在激昂的旋律中,感受中华民族在最危难时刻发出的呐喊和抗争力量!

合影


书法家现场挥毫,将毛主席诗词赠予合唱团,为这次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精神永续:巍巍青山,见证传承

对于合唱团成员而言,此行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指挥家敦晓磊在活动后深情写道:“站在狼牙山脚下时……小时候读这个故事,只知道‘英雄很伟大’;如今再站在这里,才看清这伟大背后,是怎样的决绝与信仰。”他动情地写道,这趟旅程是“与英雄的一次对话,与岁月的一场和解”,当他俯瞰深谷,遥想当年勇士们舍生取义的抉择,对英雄的崇敬变得无比具体而深刻。

风过狼牙山,松涛阵阵,似在低语那段悲壮的往事;歌声绕绝壁,余音袅袅,正在传颂那不朽的精神。

八十四载,弹指而过。狼牙山的险峻依旧,但中华大地已换了人间。五位勇士纵身一跃的身影,早已熔铸成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而今,在英雄长眠之地,童声与白发同台,历史与当下交汇,歌声与心声共鸣。将军后代与社会各界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让信仰的旗帜再次于英雄山头高高飘扬。这不仅是一次深情的缅怀,更是一次庄严的宣誓:英雄血脉,永续不绝;信仰之光,长存不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狼牙山的精神必将激励着后人,跨越时空,奋勇前行。







纪念活动现场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ó),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GE6A6881.JPG



合唱团员肖春华的母亲申英阿姨在1941年参加了葛振林、宋学义的抢救工作,老区人民一直与肖春华保持联系,多次邀请合唱团来狼牙山参加活动



著名指挥家敦晓磊激情写道:

站在狼牙山脚下时,风正掠过崖壁间的松柏,带着山间特有的清冽。恍惚间竟觉得,小学课本里那些印着“狼牙山五壮士”的文字,正从记忆深处走出来,与眼前这座巍峨的山,轻轻重叠。

其实我早知道,它离我的家乡并不算远。只是从前总觉得,课本里的英雄故事带着几分遥远的疏离感,再加上人生步履匆匆,便总把“去看看”的念头往后推,直到今天,才终于踏上这片土地。抬眼望去,山壁如刀削斧凿般直立,青灰色的岩石裸露着,几乎找不到可攀援的缝隙。忽然想起李白笔下的“蜀道难”,此刻倒觉得,若真要徒手攀上这狼牙山,恐怕更要难上几分——我们如今乘着缆车而上,尚且在高空里望着脚下的深谷心生敬畏,更遑论当年。

缆车缓缓攀升,窗外的风景愈发壮阔。奇峰在云雾间若隐若现,有的如利剑直指苍穹,有的如巨兽盘踞山间,每一处褶皱都藏着“险”字。风从缆车缝隙里钻进来,带着几分凉意,我却忽然不敢再轻易呼吸——这样陡峭的山势,这样险峻的地形,当年的八路军战士,是怎样在这里与日军周旋?他们要在岩石间隐蔽,在荆棘中穿行,要顶着炮火寻找反击的机会,每一步都可能是生死考验。课本里的文字忽然有了重量,不再是轻飘飘的“可歌可泣”,而是具象成了山巅的风、崖边的石,成了战士们藏在岩石后的呼吸与目光。

耳畔仿佛又响起那段悲壮的过往:子弹打光了,他们便搬起身边的石头,一块块砸向敌人;石头用尽了,便把留给自己的光荣弹掷向敌群;直到再也没有武器,便亲手砸碎陪伴自己的枪支——那是战士的命啊,可他们宁愿让它在岩石上碎裂,也不愿留给敌人。最后,他们转身朝着悬崖纵身一跃,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誓死守护的山河里。

望着山间纵横的岩壁,忽然懂了“成熟后相逢”的意义。小时候读这个故事,只知道“英雄很伟大”;如今再站在这里,才看清这伟大背后,是怎样的决绝与信仰。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在危难时刻,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勇气留给自己。山风依旧吹拂,阳光洒在崖壁上,那些曾经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五位壮士的精神,却像这狼牙山的岩石一样,永远坚硬,永远滚烫。

下山时特意驻足回头,夕阳正悬在远处的天际,把最后一批金色余晖慷慨地泼向狼牙山。并非所有山峦都能接住这份光亮——低处的峰峦被更高的岩壁挡住,沉在淡淡的阴影里;唯有几座略高的山巅,完整地沐浴在夕阳中,岩缝里的草木都镀上了一层暖金,连粗糙的岩石肌理都变得柔和起来。更奇的是空气中的光,像是被打碎的金箔,一缕缕、一丝丝清晰可见,顺着山势流淌,把山的轮廓晕染开来:靠近夕阳的地方是暖粉,往阴影里过渡又成了淡紫,两种颜色在山尖交融,像给险峻的狼牙山裹了一层温柔的纱,壮丽里透着几分瑰丽,让人望着望着,竟忘了挪动脚步。

这趟旅程,不是简单的“打卡”,而是与英雄的一次对话,与岁月的一场和解。原来有些相遇,真的要等人生沉淀之后才会懂——懂山河的壮阔,更懂守护这壮阔的人,有多可敬。

GE6A6877.JPG

纪念活动现场





祭拜五勇士烈士塔


听讲解员讲述五勇士的事迹





在五勇士与日寇决战的棋盘陀

来到易县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地


纪念活动现场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资讯中心、革命英烈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