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瑞(1912 - 2004)1940年任陇东特委书记,主持制订建校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招生问题。亲自写信请毛泽东主席为陇东中学题写了校名。开学后,兼任陇东中学校长,历时3年。帮助学校度过建校初期的各种难关。
陇东中学是抗战时期我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第一所中学校名。在庆城教育人的心里,在陇东中学的发展史上,永远有一颗明亮的星,他就是陇东中学第一任校长——马文瑞。
地处甘肃东部的陇东地区,虽然战略位置重要,历史悠久,但文化教育却极为落后。截止1938年马文瑞任中共庆环分区党委书记之前,全地区只有5所完小、50所小学和私塾,全地区人口中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分区所在地环县全县仅有二三十个老先生和二三十个高小毕业生,女子中没有一个识字的。马文瑞到达驻地后,就马上展开工作,可他发现这里的工作环境和陕北完全不同。工作中最大的困难不是艰苦的生活条件,不是尖锐的阶级矛盾,而是基层干部和百姓文化知识的缺失。区、乡、村三级干部基本都是文盲,虽然自身觉悟高,立场坚定,组织纪律性强,善于吃苦,敢于斗争,但是不懂革命理论,不懂得如何发动群众,很难胜任工作。乡长、支书看不懂上级下发的文件,开会不会做记录,会后无法传达,常常使上面指派的任务和安排的工作不能得以落实。县级干部,也只有几个外来的文化程度略高,本地的干部都只略识几个字而已。加之普通群众因为没有文化,封建迷信、陈规陋习、会道门活动等不良现象随处可见。马文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在这样一个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只有先提高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才能实现毛泽东“要把陕甘宁边区创建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新中国的雏形”的要求。
于是,他及时召开分局领导会议,部署安排教育发展事宜。要求分区各县为解工作燃眉之急,在近期内务必发挥外来干部文化水平高的优势,积极组织本地识字的人,针对成人兴办短期文化培训班,夜校和冬学。一时间,全区大兴办学之风,男女老幼识字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农闲夜晚可随处看见干部群众识字学习的身影。 同时分区着眼未来,加大对儿童、青少年的文化教育。要求全区每个县城、区、乡三级必须办起完全小学,普通小学和私立小学。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截至1940年,陇东分区下辖的6个县已有11所完小、18所模范小学,190所普通小学、50所私学,入学儿童6195名。
面对日益增加的小学和日渐增多的学生,陇东分区和整个陕甘宁边区一样,文化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师资极为短缺,完小毕业生无处就学。陇东6县没有一所中学,完小毕业要升学得去延安、关中,但因路程遥远,大多数学生完小毕业,要么辍学在家,要么跑到国统区的西峰去上学。国民党当局也以免除一切学杂费、供给口粮和衣服等条件引诱老区学生,与边区争夺优秀青少年,对边区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怎样解决师资问题和完小毕业生升学问题成为了马文瑞日思夜想的一件大事。
要想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只有自力更生,创办高一级学校,培养出自己的师资。马文瑞下定决心一定要让陇东地区的百姓拥有一所自己的中学。考虑成熟后,他向特委及专署的其他同志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都觉得这主意好。因为边区所辖的5个分区里,延安分区有鲁迅师范和边区中学,关中分区有关中师范,三边分区有三边师范,绥德分区有绥德师范和新米脂中学。只有地处边区西大门的陇东分区没有中等学校。平衡全边区中等学校的布局势在必行,陇东分区的建议很快得到了西北局和边区教育厅的批准。
1940年3月,马文瑞同志提请在陇东分区创建一所学校,陕甘宁边区政府作出决定,尽快在陇东分区建立一所中等学校。学校定名为“陕甘宁边区第四师范”,以培养老师为主,目的是解决小学师资问题。但马文瑞考虑到陇东分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国统区争夺边区优秀青年的现状,认为定名为师范不利于吸引国统区学生来分区上学。与其他领导达成共识后,及时上报边区政府,边区政府采纳了分区的意见,作出正式决定,定名为“陕甘宁边区陇东中学”。
初创时期的陇东中学。陇东中学1940年的校门。
陇东中学是在原庆城文庙的基础上改建的。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旨在尊孔崇儒。由于年久失修,战乱破坏,1940年时已破烂不堪。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土生土长的庆城人陆为公和年富力强、办事认真的浙江人孙萍共同创建陇东中学。他们把文庙的大成殿改建成大礼堂,把名宦祠、乡贤祠改造成教职工办公室兼宿舍,把庑改建成学生宿舍,把戟门和棂星门改建成教室,把泮池改造成体育场,把大门和仪门改造成学校头门和二门,把石阶改造成露天讲台。经过艰苦改造,陇东中学基本建成。
边区政府教育厅立即委派陆为公、孙萍两位同志以筹备委员身份前往陇东筹建。陆为公,庆阳人,当时正在延安学习,他思想进步,政治可靠,办事干练;早在1936年,红军教导师进驻庆阳县城时,他就任庆城西街完小校长。在党的领导下,他很快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后经蔡畅和任质斌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抗日救国会主任,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庆阳城著名“反冯灭霸”斗争。他与精明能干的浙江人孙萍一道,牢记边区教育厅筹建陇东中学“要少花钱,多办事;要抓紧时间,争取在半年内开学”的指示, 携带仅仅2000元边币的筹建经费,于1940年3月底来到中共庆环分区党委和专署所在地曲子县,向马文瑞同志和副专员马锡五同志做汇报。马文瑞见到他俩以后高兴万分,表示一定会大力支持,共同完成筹建任务。
马文瑞听说陆为公是土生土长的庆阳县城人,对庆阳县了如指掌。他开心的大笑着说;“看来陇东中学非你们庆阳莫属了。”
陆为公欣喜地问;“为啥?”
马文瑞朗声说:“你想啊,庆阳紧邻国民党管辖的西峰,处在陇东分区的正中,学校建在庆阳县城,既方便分区其它县的青年继续读书,又便于吸引西峰的优秀青年。再说陇东分区机关也即将迁驻庆阳县城。这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们怎么能错过呢?”
“那太好了,我马上回去开展筹建工作。”陆为公痛快地说。
陆为公回到庆阳,做了细致的勘察,广泛地征求意见后,将校址选定在庆阳县城东南的旧文庙。这座旧文庙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曾经办过一所小学,已具备了办学的初步条件。陆为公找来一位精通木工、泥水工的手艺人,两人一起研究出一个改建方案。改建工作于1940年4月1日正式开始。
在筹建校舍的同时,马文瑞和陆为公经过商量,决定通过陇东特委报告中央办公厅转呈毛主席,为陇东中学题写校名,转呈刘少奇同志和朱德总司令,为陇东中学题词。因为陇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陇东中学在战略上特殊的宣传作用,中央领导题名题词的请求很快得到了回复。毛泽东题写了“陇东中学”四个大字,刘少奇的题词是 “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而奋斗”,朱德总司令的题词是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经过特委会的商议,最终让工匠把毛主席题写的“陇东中学”刻于大门前的石坊正中,毛主席的署名,也相应放大一并刻上;又把校名缩写成小字,制成校徽,发给师生佩戴;把刘少奇的题词放大刻在二门石拱门正面;把朱总司令的题词放大刻在了二门石拱门的背面,也把伟人对陇东中学的关怀永远刻在了庆阳人的心里。
学校筹建期间,恰逢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教授马可和边区文联主任、著名诗人柯仲平带着学员来庆阳采风宣传,马文瑞特意请他们为陇东中学创作了校歌。
马文瑞时刻关心着筹建的进度,他要求陆为公,虽然边区政府正处于困难时期,只给了2000元边币的建校费,但筹建学校的规格不能降,一定要自力更生,少花钱多办事,有什么困难上报分区,自己一定及时帮助解决。他经常亲自到工地视察,帮助解决了不少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庆阳驻军385旅还给学校无偿提供了炊具,选派了炊事员,并提供医疗服务,还派人帮助学校动员学生、整修校园,为学校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经费。 正是由于领导重视,各方大力支持,改建维修人员紧张施工,筹建工作进展顺利,5个月后,一个设施较为完备的陇东中学落成了。
在学校筹建的同时, 生源成了一大问题。养家糊口是分区普通群众的第一需求,认为读书是奢侈的事情;加上国民党造谣说陇东中学是给八路军招兵,一上陇中就回不来了,造成群众顾虑和观望。负责动员孩子上学的孙萍虽然做了很大努力, 但收效甚微。当他把问题向马文瑞汇报后,马文瑞让专署给各县发通知,由区、乡政府协助动员,并让用自己特委书记兼校长的名义向社会招生。经过各方面努力,首批录取新生122名,按程度分设师范、中学和预备3个班,对学生实行全供给制待遇。
1940年9月1日,天气晴朗,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所在地庆阳县县城南大街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刚落成的陇东中学崭新而又古朴。牌坊式的大门上方镌刻着“陇东中学”“毛泽东”七个大字。顺着大门往里走,就会看见一个拱形石门。石门的正面刻着朱德总司令为陇东中学题写的《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背面刻着刘少奇题写的“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而奋斗”。 居于校园最正中的礼堂已被装点一新。外面用松树枝和各色纸花做成了花墙。里面四周张贴着标语,顶棚上用红毛线做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并用纸花围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喜庆的大字;主席台前悬挂着马、恩、列、斯、毛、朱六幅画像和“陕甘宁边区陇东中学开学典礼”的横幅,整个礼堂热烈而不失庄重。
毛泽东主席亲自为陇东中学题写校名。
刘少奇为陇东中学题词。
朱德为陇东中学题赠。
上午10点左右,陇东分区特委书记兼陇东中学校长马文瑞偕同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385旅旅长王维舟、副旅长耿飚和特委以及驻军的其他领导走进会场、伴随着师生热烈的掌声与庆城各界名流一同落座,典礼在385 旅宣传队演奏的国际歌声中正式开始。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马文瑞以陇东中学校长的身份热情致辞。他首先肯定创办陇东中学对于巩固新政权,提高人民文化水准,培养地方干部,搞好边区建设,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望着面前一排排就坐的面容憨厚的陇东子弟,他深情勉励说:“陇东中学是陇东老区的最高学府,大家是第一批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为以后的学生做出榜样。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今后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全体师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努力把学校办好。”
陇东中学第一任校长 马文瑞 时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特委书记
开学伊始,学校只有6个老师,师资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学生人心有点浮动。马文瑞听到后就派人在分区内部考察,及时选调补充。先后将地委干部林晓调来教地理,庆阳完小校长张冰泉调来教教育课,陇东卫生所所长令狐野调来教生理卫生,救亡工厂厂长蔡学楷调来教新文字,来庆阳的鲁艺实习团团员徐徐也被请来代音乐课。学校又从学生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分子,充实了工作人员。同时马文瑞还向边区教育厅及时汇报学校的发展状况。对于新办的陇东中学教师的选派,边区教育厅非常重视,选调的教师都政治热情高,教学能力强。他们大都来自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多数受过高等教育。陆为公11月被调走后,边区政府为学校派来了新的副校长赵长远。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求学期间任北平市委负责人兼北大党支部书记。1935年任河北省委军委书记,组织领导过天津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知识渊博,革命经验丰富。任命为陇东中学副校长后,负责主持学校日常工作。他经常向校长马文瑞提出一些富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与马文瑞共同商量解决学校的各种困难,是马文瑞的得力助手。正是通过马文瑞的努力争取,陇东中学的教师力量才得以充实加强,正是有了马文瑞、赵长远的正确决策和通力合作,才使建校初期的陇东中学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拥有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较高的教学质量。
为实行统一战线,陇东中学招生的学生成分较为复杂,既有工农贫民之弟,也有地富家庭子弟。马文瑞要求全体老师在教学管理上,一定要发扬民主作风,废除封建式打骂体罚,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教育和自我教育。要求全体学生一定要为抗战而学习,不分阶级出身,不排除异己;全校上下,必须做到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并向副校长赵长远提出建议,可以根据抗战和建设需要设置课程;学校教学管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智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原则,学了就能用,不为国家造无用之才;入学不收任何费用,免费供给吃饭、穿衣和讲义;在校学生本人免服兵役,也不算入在家应征壮丁的人数;学生毕业后人人有事做,有学升,绝无毕业即失业之虞;学生的生活做到愉快、团结、紧张、活泼。
为了加强对师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马文瑞还经常到学校作时事政治讲话;他还多次邀请专员马锡五、驻军首长王维舟、耿飚等来学校做政府工作、军事斗争方面的报告。分区党政召开的一些干部大会和群众大会,有关抗日募捐、民主选举、教冬学、征公粮、减租减息、帮助农民收秋等重大活动,马文瑞也都有意识地组织师生们参加,以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极大地增长学生从事群众工作的才干。
正是由于实行了新的教学方针和方法,学校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师生们为革命而教,为革命而学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陇东地区产生了极好的影响。1941年秋季学生人数已由122人增加到247人,新增中学二班、妇女干部训练班和新文字训练班。
1942年7月,陇东中学师范一班和中学一班毕业,陇东分区第一次有了自己培养的师范和中学毕业生,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这时,马文瑞正在延安学习,无法参加,便委托特委副书记、代校长段德彰主持。在典礼上,大家一致认为陇中首届学生顺利毕业,是陇东分区自力更生培养人才的重大胜利,充分表明陇东中学的反摩擦斗争“初战告捷”。毕业典礼结束时,学校还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经马文瑞同志的特委和专属的努力,边区教育厅批准,陇东中学将组织首届毕业生和各县完小优秀学生代表赴延安参观。
经过8天长途跋涉,陇东学生参观团一行53人到达延安。8月19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和其他中央领导在延安中央礼堂接见了参观团。同学们把一面绣着“人民舵手”的锦旗献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在给参观团所做的国内外形势讲话中说,办陇东中学是给陇东人民办了一件好事。做人民教师很光荣,到共产主义实现时,国家消灭了,军队不要了,朱总司令也得失业,但不能没有教师。边区教育文化落后,文盲多,你们回去要办好教育,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中学生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马文瑞闻讯十分高兴,对办好陇东中学更充满信心和力量。
参观团回到陇东后,两个班的52名毕业生无条件接受了组织分配,绝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了教育工作,受到各级政府的热烈欢迎。马文瑞欣喜地看到自己日夜牵挂的陇东中学终于结出了可喜的果实。
1944年4年,马文瑞奉命调离庆阳,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陇东中学。1946年10月他从西北局来陇东地区指导工作时,首先在陇东地委听取了陇东中学副教导主任王彪同志的汇报,还亲自到学校具体指导工作,并同程萍、郭佑生、王如珍等教师座谈干部培训问题。陇东中学的后继者受马老先生精神的感召,薪火相传,弦歌不缀,经过代代陇中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陇中越办越好。
1990年陇东中学50校庆,马文瑞老先生得知后亲笔题词:“显现陇中发展全貌,总结全程办学经验,大力改善学校教育,培养造就‘四有’人材。”1993年9月,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百忙中偕同夫人孙铭以极大的热情寻访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陇东中学,接见了陇东中学师生并合影留念,鼓励陇中全体师生继承光荣革命传统,为四化大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就这样,陇东中学,成为了一个老人60多年的牵挂,一个老人,一生正气,成为了代代陇中人永远的榜样。
1993年9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陇东中学首任校长马文瑞来校视察。
评论:
在马文瑞73年的革命生涯中,庆阳的6年占了不到1%,但他留在庆阳大地上忙碌的身影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里,他关心群众、爱护干部、尊重人才的坦荡胸怀永远成为了干部执政为民的标杆,他密切联系群众,尽力发展教育成为了全体庆阳教育人努力前行的动力。他是庆阳人心里最温暖的牵挂。
作品参考资料:
1.《陇东中学校史》(2010版)(作者参编)
2.《陇东革命根据地廉政爱民故事》(作者参编)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