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党史百年中的瞬间 —— 黄花岗起义的武器是吴玉章准备的

  • 时间:   2021-02-19      
  • 作者:   萨苏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3262

1-14-1.jpg年轻时代的吴玉章 (资料图)

吴玉章先生是延安五老之一,革命经历十分悠久。早在同盟会时期,他便是孙中山和黄兴的重要助手。根据宫崎滔天夫人回忆,1911年4月,同盟会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因后来烈士七十二人葬于黄花岗而得名),当时在东京帝国大学留学的吴玉章便是从日本运送武器去广州的主要负责人。这次起义因为规模大,动用人员甚多,对武器需要也多,其主要装备是从德国和日本购进的。日本一路是由仓地铃吉和前田行藏购买和包装,运送则是吴玉章负责。路线是从前田家运送到新桥车站,而后送往横滨登船。也幸亏此事由他负责,由于装备过重,在新桥车站受到怀疑(120支手枪装在一个长不到2尺的皮箱里,又小又重),机警的吴玉章立即奔到横滨中国领事馆,找一个里面的朋友,托他开了一张货物证明书,这才得以完成了武器装备的发送。

在东京留学时期,吴玉章以字行,故此,关于他这段经历的记录中,多半出现的名字是吴永珊。而实际上吴永珊就是这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长征,担任四川省省委书记的吴玉章。

吴玉章(1878年12月30日-1966年12月12日),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他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时担任校长长达17年,直至1966年逝世,为人民大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玉章先后在成都尊经书院、泸州川南经纬学堂和日本、法国的学校读书。他先是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拥护者和宣传者,后来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派往过苏联、法国和西欧工作,参加过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等,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延安五老”。 

建国后吴玉章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教育工会主席等职。

他领导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制定并实施了《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是我国文字改革的先驱。同时,他还是我国第一代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早在1933年就编写了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研究中国通史的著作之一《中国历史教程》,后编写出版了《论辛亥革命》、《回忆辛亥革命》、《历史文集》、《吴玉章回忆录》等著作,并切实推动了历史学科的建设,为中国历史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吴老60寿诞之际,毛泽东同志称他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中共中央致贺词称赞他为:“中国革命最先进最觉悟的老战士”。邓小平同志则在1987年题词评价吴老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黄花岗起义纪念园.jpg

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广州起义、广州三·二九之役。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历史记忆、专题、党史百年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