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泣血颂英魂

  • 时间:   2022-01-15      
  • 作者:   杨立元      
  • 来源:   山水神韵纯文学     
  • 浏览人数:  1174

十年磨一剑 泣血颂英魂

/杨立元



微信图片_20220115160527.jpg《冀东抗战史话》作者王辅睿(85岁)


一个耄耋老人经过十年呕心沥血地辛勤苦耕,写就了120万字的《冀东抗战史话》,令人慨叹!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显现,是一个抗战烈士遗孤继承先辈牺牲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一个史学家生命不息、研究不止、求真务实、秉笔直书精神的突出表现。我们有理由向他致敬,向他学习,为他点赞!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冀东抗战是中国抗战史浓墨重彩、彪炳千秋的一页,“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和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数抗日先烈“那种坚决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战斗的英勇的精神,永远是每一个优秀的中华民族的儿女的模范”。他们对国家对民族解放的巨大贡献为历史所少见,这是值得子孙后代永远骄傲的。作者作为抗日烈士的遗孤,多年来继承父亲的遗志,不忘责任、牢记使命,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所感、所悟写就这部长篇巨制。“这是一部通俗易懂而又全面系统并且享有一定权威性的地方抗战史书”,也“是以纸媒为载体反映冀东抗战著述的一支灿烂的奇葩”。 

作者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创作的精力和笔力愈发精进。他从浩瀚的资料中查找,从见证者回忆中寻觅,几易其稿,费尽心血,历经十年写就了冀东抗战的坎坷多艰、辉煌而又崇高的血与火的历史。可谓殚精竭虑、心血凝成,“十年磨一剑”。正如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感言所说的那样:“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在这部书中,作者所写内容之全面、材料之详实、引用之确凿、分析之详尽、运用之缜密、研究之深透,都令人叹服,这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对冀东抗战历史勤于探索、善于求证、敢于言说、苦于著述的研究史学的精神。他不仅出色完成了研究冀东抗战的历史使命,也为后人树立了继承和弘扬冀东抗战精神的榜样,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可以说,这部书是目前所见冀东抗战研究的最翔实、最全面的重要成果,也是冀东抗战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这不仅是研究冀东抗战历史的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标高。


一、这部书是冀东抗战的一部全面、详实的史书,有着深厚的历史容量。

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而又细密地写出了冀东抗战的历程。它既全面生动地表现冀东抗日战争艰难曲折的全过程,也再现了战争不同阶段的历史境况,从冀东抗日大暴动的发动到成功,从西撤到返回,从顽强坚持抗战到取得抗战胜利。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冀东抗日战争,涉及面之广,时间跨度之大,描写斗争之复杂,场景之壮阔,人物之众多,都是表现冀东抗战史书中所罕见的。尤其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典型事例记叙细密详细,读来荡气回肠,豪气满怀。它告诉我们,正是冀东抗日军民和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才取得的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这部书深刻地揭示这场战争的历史本质和现实意义,包含“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恩格斯语),对于当前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克罗奇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不仅仅是对历史重述和复现,而与当代人的生活密切契合。现实生活是以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只有和当前境遇相契合的时候,历史才能够被人所理解和深悟。所以科林武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人们现时的思想是过去思想的延展,而人类也正是在对思想发展的追寻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己。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所说:“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随着历史的进展,人民对这场战争的反省和思考无疑将会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当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其意义则显得更加重大和深刻。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全面地了解波澜壮阔的冀东抗战历史全过程,而又能较长远地发挥作用”。


二、这部书是冀东抗战的一部生动、详实的文学读本,有着丰富的美学含量。

作者凭借对冀东抗日历史的充分占有和深入开掘,对冀东抗日战争经验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用英雄话语写就了这部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牺牲精神,礼赞高尚的人生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的英雄史书,表现出诸多特点:

其一,这部书是一部纪实文学,这样不仅具有了真和善,也具有了美学的意义。这部书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长卷,既有起伏跌宕的长卷,又有阶段分明的分卷;从整体上看,则如巍巍燕山,群峰起伏,雄伟壮观;从章节上看,则各处层峦叠嶂,风景各异,且每个章节独立成章,起承转合,次第有序。如第19回《毛泽东宝塔山下点将,开滦矿百里煤海雷鸣》,从毛主席的布局派将、赶赴冀东,再到开滦如火如荼的工人大罢工、冀东农村雇工大罢工,奏响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的雄壮序曲,写得豪气万丈,慷慨雄壮。再如第144回《民兵队拿下卢龙县,主力团强攻开平城》写冀东抗日战争接近胜利,抗日力量聚力爆发,复仇火焰燃遍冀东大地,一举攻破各个要地,写得激情澎湃,震撼人心。

其二,塑造了抗日英雄的群像,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牺牲精神,礼赞了高尚的人生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作者“采集了300多个真真切切的英雄个人和英雄群体,环绕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编织成了一部真实的人民战争画卷”。不仅纵情讴歌了冀东军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涌现的先锋和杰出代表,如李运昌、包森、杨十三、洪麟阁、周文彬、陈群、刘诚光、丁振军、高桥、节振国、李子光、高敬之等;更以浓墨重彩着重再现了普通的抗日军民,他们抛家舍业、抛头洒血,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展开殊死斗争,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他们那种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不屈不挠的英勇奋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冀东山河哺育的冀东人民独特禀赋的光辉体现。”

其三,悲壮崇高的美学力量。该书具有恢宏厚重的历史感、撼人心魄的悲剧美和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悲剧是崇高美的突出表现,它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激起人们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正是冀东抗日军民在与日寇的殊死搏斗中,所显现出崇高的悲剧力量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震撼。如“李营子群英撼山崖,老戚沟高桥殉山河”“杨大章捐躯窜岭庙,廿壮士血染无极县”等抗日先烈无所畏惧、壮烈牺牲,写得荡气回肠;共产党员纪凤林、朱成、李秀英、张广、金崇山,妇救会主任二板、张福森,民兵队长纪怀仁,弱不禁风的小青年于瑞林,五十多岁的神枪手裴天来……这些数不尽的泥土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们,或面对敌人的屠刀,或身受酷刑,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写得慷慨悲壮;再如在潘家峪、潘家戴庄惨案中的潘家峪、潘家戴庄人民与敌人生死拼杀、英勇无畏的精神都给人一种惊心动魄、悲痛不已的悲剧感。

其四,全书是以话本的形式写成,话语通俗、流畅、质朴,情节起伏跌宕,体现了我们常见的中国文学传统的优点——简练含蓄,深入浅出,脉络清晰。叙事与结构同构对应,交契融合,于朴实中透出光彩,自然中饱含情韵。可以说,这部书是“一幅壮怀激烈的英雄画卷,一首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一部令人心灵震颤而沉静思考的长篇力作”。

《冀东抗战史话》对于研究冀东抗战进而华北抗战至全国抗战,具有重要的资料和学术价值,使之成为民族史、国家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者在真实地再现历史情境时还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观照和思考历史,引发我们对那场战争意义的深度思考以及对新时代和谐幸福生活的高度珍惜,激励我们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简介:

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二级教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创作动机论》《滦河作家论》等专著23部。出版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姥姥门口唱大戏》《纪念与怀念》等文学作品10余部。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历史记忆、专题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