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外交家、“感动中国”人物孙必干同志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杨洁篪、王毅敬送花圈

  • 时间:   2022-01-19      
  • 作者:   张伊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9495

著名外交家、“感动中国”人物孙必干同志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杨洁篪、王毅敬送花圈 





1月18日上午,著名外交家、“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孙必干同志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孙必干同志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静卧在鲜花花丛中。


冒着凛冽的寒风,早早到来的送别队伍


中旗网北京2022年1月18日现场传真(张伊)

“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04年,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这段话是2004年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颁奖词,这位受奖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家孙必干。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外交家,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驻伊拉克、伊朗大使,第二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12日晚9时逝世,享年80岁。

1月18日上午,孙必干同志的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孙必干同志的遗体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静卧在鲜花丛中。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外交部部长王毅,原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敬送了花圈。

各级党政机关、团体,有关领导及孙必干的同事和亲友,分别以敬送花圈或到现场送别的形式,对孙必干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

他们当中有: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党委、中国驻沙特使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原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等;以及外交部党委书记齐玉、外交部副部长邓励,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中国驻南非大使陈晓东,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前驻埃及大使安惠侯夫妇,武警北京总队副司令员、2003年中国赴伊拉克复馆小组警卫负责人席栓柱,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明,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顾品锷等。

到兰厅送别或敬送花圈的亲属有:孙晓兰、孙文捷、孙幼捷、孙必纯、孙端阳、刘慧明、孙杨、孙岩、蔡江敏、曾米兰、孙敏生、杨荣昌、孙山英、刘正勋、杨帆等。

其他亲友有:蒋大鼎、高素英、蒋旭、苏军、丁秀国、于海琳、李亚光、武好、王志刚、操风琴、王镝、姚匡乙夫妇、周秀华夫妇、常华、高育生、吴建萍、宣亚丽、万道明、惠冬阳、刘宝莱、罗兴武、杨明清、汪致远、姜颖、杨荣甲、杨荣生、杜希顺、霍英、王虹,王星、叶水林、王贯一、冯淑敏、张伊、杨桦、杨薇、张小岗、刘思碚、邵胜、霍淑珍、吴毛海、陆莲、姜玲、周文智、贾火正、白昭成、李成文、刘向华、任文、谷棣、丁奕淇、杜洪斌、李华新、张秀娟、摆联合、华昕、朱敏、唐继赞、穆凤、罗小东、王四法、吴筱秋、刘振、赵玫玫,以及外交部亚非司全体同志等。

到兰厅送别的同志和亲友向孙必干的家属孙晓兰、孙文捷、孙幼捷等表示亲切慰问;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特意通过电话委托外交部干部司向家属表示慰问。

孙必干大使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使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外交官前赴后继,砥砺前行!


杨福昌副外长:

听到必干去世消息很感意外,知道他身体不好,但不危及生命,突然知道驾鹤西去,很是悲伤。我同必干在也门共事多年,曾共同译书出版。我在京没有住房时,他出国后把他的住房借给我们住,解决了燃眉之急。他为人正直,党性强、工作认真能力强。愿必干一路走好,晓兰并家人们节哀。

华黎明大使:

惊悉必干去世,十分悲痛,共事多年,优秀的外交官,真诚的朋友。痛悼必干!

王珍大使:

惊悉必干大使仙逝,不胜悲痛。我们相识多年,同为牛田洋战友,又是同年。他是我们这一代外交人的榜样和楷模,斯人虽去,英名永存。必干一路走好,亲属节哀。

马振岗大使:

孙必干大使是我大学二年级的同班同学,曾担任团支部书记,对我帮助甚多。对孙大使的逝世我感到深切悲痛。孙大使请走好,孙夫人请节哀。

梁宝山领事:

沉痛悼念孙必干大使,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我和张兵同志在主编《紧急护侨》一书时收录了孙必干大使写的《逃离“死亡之路”伊拉克人质事件始末》一文。在美国发动侵略伊拉克战争之后,孙大使担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在枪林弹雨的环境中由武警陪同履职尽责,忠心赤胆,不辱使命。2004年4月,在伊拉克战乱的环境中,为了解救被武装分子劫持的7名中国公民,孙大使殚精竭虑,通过官方、民间组织、地方势力各种渠道寻找人质下落,要求协助解救人质。在国内外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使7名人质逃离死亡之路成功获得解救。外交部为复馆小组记集体二等功。孙必干同志为中国外交做出过特殊贡献,我们十分怀念他。

尹承德参赞:

孙必干大使曾是我的邻居。他作为资深大使和感动全国的著名人物,善良朴素,平易近人,令人敬佩。深切怀念孙必干大使,愿他天堂安息,家人节哀。

出师屡捷,半生在路途,

鞠躬尽瘁,一身终安息!

孙大使千古!











孙必干同志生平

QQ截图20220118205535.jpg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外交家,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驻伊拉克、伊朗大使,第二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12日晚9时逝世,年80岁。

孙必干同志1941年6月生于湖北省武汉。1960年从武汉四中毕业,作为留苏预备生保送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后因形势变化正式转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1965年被公派至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留学。

1967年回国进入外交部工作,后到广东解放军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被派往中国驻也门大使馆,先后任随员、三等、二等秘书。1983年出任中国驻利比亚使馆参赞。1986年任外交部亚非司副司长。

1990年出任驻沙特阿拉伯大使;1994年出任驻伊拉克大使;1999年出任驻伊朗大使;期间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海湾战争。2002年退休。

2003年美英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前夕,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奉命撤出,使馆处于暂时闭馆状态。5月,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在军事行动远远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开始。6月,经中央批准,外交部决定派小组去伊拉克开展使馆恢复工作,任命已经退休半年的孙必干担任复馆小组组长,使之成为前所未有的带我国武警上任的外交官。复馆小组穿过约伊边境的“死亡之路”到达巴格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孙必干带领复馆小组经受住了战火纷飞、治安混乱、贫铀弹污染的严峻考验,积极开展工作,与伊拉克政府建立联系。2004年4月,7名中国劳工在伊被劫持。孙必干大使亲临一线,复馆小组多方营救,终于使中国人质在23小时之后获释。复馆小组因此被外交部授予集体二等功。

2005年初,孙必干入选2004年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是:“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04年,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孙必干出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继续为中国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期间,多次出访中东各国和出席国际会议,拜会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前总理库赖、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和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等多国政要,代表中国政府为促进中东和平尽心竭力。

孙必干殚精竭虑、勤恳忠诚,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外交事业

孙必干艰苦朴素、谦虛谨慎、为人正派,受到所有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的衷心爱戴和尊重。

孙必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孙晓兰

孙文捷  孙幼捷

2022年1月18日

































家属向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最后的告别

鲜花寄深情

鲜花寄深情

送别


永远怀念亲人孙必干

孙晓兰  孙岩  曾米兰  孙敏生  孙山英


我们的亲人孙必干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孙必干出身于贫下中农家庭,中学就在武汉四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和夫人孙晓兰是1960年被保送到外语学院留苏预备班的同学,后来因国际形势变化,转入外语学院学习英语和阿拉伯语,从那时起,两人相识相知六十多年。

相识相知六十年

孙必干夫妇和两个儿子

从1970年至2002年30多年间,孙必干长期在战乱不断的中东各国中国使馆工作。从1990年开始,前后担任中国驻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大使,期间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海湾战争。


1972年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伊斯梅尔访华时,为姬鹏飞部长担任翻译

陪同杨尚昆主席会见外宾

1991年李鹏总理访问沙特阿拉伯,孙必干陪同

孙必干、孙晓兰夫妇在沙特阿拉伯参加商贸活动

200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携夫人访问伊朗,接见中国大使馆人员。前排右2与右1为孙必干大使及夫人

2002年与外交部长钱其琛在伊朗合影

2003年6月,已经退休半年的的孙必干临危受命,不顾自己身患心脏病,告别妻子、儿孙和年迈的父母,奔赴伊拉克担任中国大使馆复馆小组组长,成为前所未有的带我国武警上任的外交官。

在特警队员保护下参加外事活动

微信图片_20220118203951.jpg

国内对伊拉克复馆小组的报道


2005年初,孙必干入选2004年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孙必干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作为一名外交人员,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事外交“需要的能力最重要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学识。这两条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在中东这个战火频发的地区坚持几十年的外交生涯,退休后还继续为国效力,其“最根本的动力就是把中国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外交是一种国家行为,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面前,个人、家庭的利益都应该放在国家利益之后。我可以为国家做出一切牺牲!”




2006年4月,孙必干又被任命为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继续为中国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期间,他多次出访中东各国和出席国际会议,会见各国政要,代表中国政府为促进中东和平尽心竭力。直至2009年4月,68岁高龄的孙必干才得以真正退休。

会见以色列总统佩雷斯

会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

接受媒体采访

孙必干的岳父孙敬文是一二九运动爆发时北平学联的总交通,直接参与组织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化工部部长等职。孙敬文生前最看重和欣赏孙必干这位大女婿,孙必干每次回国,两人都会促膝长谈,对国内外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孙敬文还经常教育我们要向大姐夫学习,报效祖国。


和岳父母一家人合影,站立者中为孙必干夫妇

孙必干为人谦虚谨慎、质朴低调,从未以岳父的关系炫耀和办过任何私事。他不但是我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好榜样,是我们家庭的骄傲,我们要永远怀念他、学习他。

(文中图片为孙必干亲属供图)


闯过“死亡之路”的外交官——孙必干

(来源:人民网 外交官说事儿

微信图片_20220118203854.jpg

杰出外交家、原中国驻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大使、第二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2006-2009)、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孙必干大使,长期患病,于2021年11月因肺炎住院,后引起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于2022年1月12日晚9时逝世,终年80岁。

带保镖的外交官



2003年6月,中国外交部向战后伊拉克派出了复馆小组。临危受命、出任伊拉克复馆小组组长的孙必干大使,讲述复馆时的那一幕至今兴奋不已:



 孙必干(左)走在伊拉克大街上。(孙必干亲属供图)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夕,中国驻伊使馆撤馆,处于关闭状态,在战争中及战后遭到严重破坏,已不可能重新使用和居住。但伊“改朝换代”后,继续保持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这就要有人去。“虽然当时伊拉克还处于战乱环境,很多情况也很不明朗,但中央、外交部还是决定派复馆小组。

小组7位成员中4位属撤离后重返,另外2位本来可以去条件较好的使馆工作,我也已经退休,但接到复馆通知后,无一人推辞,均积极响应召唤。”



△ 2004年7月9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工作人员及警卫人员合影。(孙必干亲属供图)

“当时时间很紧迫,6月上旬集中准备,下旬就出发,先到约旦,7、8月我和小组另3位成员进入伊拉克工作了将近一个月后返回约旦。2004年2月,6位武警到达约旦后我们会合成13人的大组重返巴格达,直到9月份部分人员回国。”

复馆小组冒着风险、克服困难,经过数月的紧张工作,2004年7月9日,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正式复馆。由于使馆原址遭到破坏,使馆临时的办公地点仍然设在巴格达曼苏尔饭店,由于环境艰苦,也不可能搞什么特别的仪式,但艰苦的工作终于有了成果。“

正式复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对伊拉克的工作,因此宣布复馆那一刻,小组每个成员都非常激动。我记得,当时我们拿出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全组13个人在国旗下合影留念,简陋的画面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有人说,正是由于这次使命,使您成了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位带保镖的外交官?”

“你说的保镖也就是武警吧,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中的确是第一次。由于当时伊拉克局势的确乱,加之安全也是完成任务的保障,中央决定派武警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外交人员的关怀。这6位武警战士是从北京武警总队挑选出来的,他们非常好地完成了任务。”孙大使娓娓道来。

枪声中睡 炮声中醒

从约旦到巴格达这一路非常危险,有人称它“死亡之路”。这条公路全长1000多公里,在伊拉克境内有500多公里,特别是费卢杰到拉马迪之间这一段,更是袭击事件频繁,两次中国人质被绑事件均发生在这个区域。


△ 复馆小组离开约旦前往巴格达,车中是孙必干,车外送行的左一为其夫人孙晓兰。(孙必干亲属供图)

此外,由于伊拉克一直处于动乱状态下,枪战、路边炸弹、自杀性汽车炸弹,以及后来的绑架、斩首事件等等,都给在那儿工作的外国人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威胁。只要外出,危险无处不在,我们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比如有一次我去‘绿区’做一个重要的拜会,那里的安全措施应该是很严密的,3道岗哨都要检查,当时我们已经过了第一道安检,第二道也已通过,就在我们要发动汽车向第三道岗前进的当口,身后的第一道岗处发生了爆炸,声音非常大。

另一次,我们正在伊拉克外交部等待去参加一个活动,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对面的库尔德人办事机构发生了剧烈爆炸,相距不过百十米!后来据报道在这次爆炸中有17人身亡。”

“外出有危险,不外出也并不意味着安全。我们住的曼苏尔饭店,就处在经常发生袭击事件的那条街的末端,挨着‘绿区’,有两次炸弹就落在饭店门口。反正在那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里,什么坦克、枪炮声、直升机等等都是极为司空见惯了,可说是‘枪声中睡,炮声中醒’。”

“局势如此险峻,但听说您外出时,居然西装里面不穿防弹衣?”

“其实,一般情况下还是穿的,比如两次进入巴格达去查看被破坏的使馆时。但在所有官方正式拜会中的确没有穿鼓鼓囊囊的防弹衣,因为我是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更要维护一个中国外交官的形象和尊严,这也许比外交官的生命更为重要。当然这并不是冒险,因为其他的武警战士还有司机等都穿着防弹衣,这是最起码的防御措施。”

艰辛外交路 不仅是光环

花甲之年、带病之躯的孙必干,家中还有80岁的老父母,本可以安享退休后的轻闲生活,却欣然受命重走“死亡路”。

“除了带着几位全副武装的武警战士,听说您还带着救心丸上了路?”

“当时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感到这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使命。外交人员在任务面前是不能犹豫的。回家后跟家人也说了,作为外交官的家属,他们对很多情况也很习惯了,知道任务有风险,但都支持。

我患有冠心病,也知道在伊拉克恶劣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的,因此把平时吃的常用药都带上了。其实我国外交战线上人才济济,都能胜任这样的任务,而且我相信他们同样会毫不犹豫地响应国家的召唤。”

△ 复馆小组组长、临时代办孙必干(中)在警卫人员的护卫下抵达巴格达。(孙必干亲属供图)

作为一位在外交战线上奋战了几十年的资深外交官,在孙必干看来,外交工作是神圣和光荣的,但并不仅仅是人们想象中西装革履迎来送往、潇洒风光的一面,这只是一部分,但不是重要的部分。

实际上,外交官有时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不只是像巴勒斯坦、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战乱地区,一些自然灾难发生的地区也有外交官在第一线。

此外,由于外交工作的特殊性,许多围绕着国家战略目标而展开的艰难谈判和交涉也不会见诸荧屏和报端,实际上正是建国以来很多老一辈外交家的辛勤耕耘,为后人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但他们所得极少。

对一位外交官而言,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和艰难的风险时,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对祖国的忠诚,把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资讯中心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