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 我党在东北的部队最初为啥叫“东北人民自治军”
翻阅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成长壮大并解放全东北的辉煌历史,会惊讶地发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我党领导的东北武装部队的名称几经变化,抗战胜利时曾叫“东北人民自治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土地革命时期学习苏联叫工农红军,抗战时期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四军,在东北坚持抗战的武装叫抗日联军。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东北,因其战略地位特别重要,一时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错综复杂矛盾,也在东北交织发生。
当时的东北地区,地域包括现今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河北省东北部的承德地区,总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属于国内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现代工业区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铁路公路运输极为发达,铁路公路均占全国铁路公路的一半以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地区被日寇侵占达14年之久。在这期间,在日本军国主义扶持下,已被推翻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东北被扶上伪满洲国“皇位”,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傀儡。
在东北沦陷的14年中,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那里没有一兵一卒,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其他爱国武装力量舍生忘死,坚持在那里开展游击战争,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在中国当代抗击外辱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
1945年6月10日,毛主席在中共七大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
蒋介石也把东北地区视为国民党的生命所在。认为如果国民党不能控制东北,就很难占据华北。如果华北不保,中原势必危险。如果国民党能够控制东北,就可以对中共所领导的华北、华中解放区形成南北夹击,甚至四面包围的有利局面。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150多万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横扫了猖狂一时的日本关东军。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分兵力就近进入东北, 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根据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条约规定,要派兵到东北从苏联红军手里接收主权。1945年9月建立了以熊式辉为主任的东北行营,还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并秘密让美国军舰为其将第13军、第52军等6个军运往东北,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
为粉碎国民党的阴谋,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八路军、新四军一批部队和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挺进东北,会同已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进入东北的部队和东北人民自卫军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为什么叫“东北人民自治军”。这些完全以八路军、新四军骨干组成的部队,为什么叫了这样一个名字?
因为根据国民政府和苏联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军不得将东北的地盘转交给八路军、新四军等非政府军。
但斯大林也不希望看到在中国东北出现一个由美国政府扶持的国民党政权将来与其对抗,他根据美国在中国军事举措的变化,而对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政策进行了变通。
此前,毛主席分析判断认为,苏军在东北待不久,可能马上就要考虑回国。但是出于远东安全的考虑,苏联绝不会希望与自己接壤的东北完全由国民党控制,或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因而一定会对共产党表示支持或是援助。
果然如此,苏军代表对国民党说,这些不是八路军、新四军,而是东北人民自己建立的民众武装。我们将地盘转交给他们,完全符合协议。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所属冀热辽军区由于紧靠东北,他们遵照朱德总司令的进军令,迅速调集8个团又1个营共1.3万余人于1945年8月17日率先进入东北,至30日收复热河全省及辽西地区。其中第16军分区部队,于9月6日进入沈阳,成立了卫戍司令部。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派胶东蓬莱独立营600余人横渡渤海进军东北,于8月29日在辽宁庄河登陆。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即赴东北主持工作。
9月19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决定山东军区部队主力及山东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华中新四军调8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同时,又派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15名,率领从各解放区抽调的部队和干部,海陆并进,日夜兼程向东北进发。
10月3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所有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及由东北抗日联军扩建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
我党领导的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快速增加到27万人。
1945年11月16日,国民党军攻占山海关,打开通往东北的陆上通道,从12月开始陆续增兵加紧进攻东北。
进入1946年,苏联红军(除大连外)开始撤离我国东北。国共两党的斗争已经逐渐白热化。
为了赢得东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东北人民自治军”开始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总司令,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兼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这次又为什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其实我党对此是具有战略考量的。其含意是这支军队确实是以共产党的军队为主,但也是一支包括各党派和政治势力的联军,自然也包括东北百姓自己的力量。
为此,党中央特地把一些公开或者秘密加入共产党的东北军将领调入东北。
少帅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早在1933年就加入共产党,1945年被派回沈阳,出任辽宁省主席兼辽宁省军区司令员。
张学思上任之后,发表了《告东北同胞书》。他利用张家在东北的老关系,筹钱、筹粮,安定地方人心,迅速赢得了东北百姓好感,为我党我军在东北站稳脚跟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过张学良少尉副官的原东北军将领万毅,1938年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山东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这次,上级任命万毅为纵队司令员,率领4个团开赴东北。万毅到达东北后出任四野中绝对主力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委。
原东北军出身的抗日名将吕正操,在1945年10月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副司令,全权负责东北的铁路运输。后来还担任东北军政学校校长、西满军区司令员。
还有早年在西安时的张学良心腹部下、后来成为共产党员的高崇民,被我党派回东北担任了安东省主席。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党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东北局“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党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先后组织部队撤离大城市,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到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乡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建立地方武装和人民政权,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此期间,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曾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一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歼敌万余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当时进行的国共谈判。
四平保卫战后,东北民主联军除留第3、第4纵队于南满地区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大部转至北满地区休整,各级军区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原归军区指挥的野战部队大部分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
随着形势发展变化,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遵照中央决定,于1947年7月对所属军区和野战军部队进行整顿。整合设立了3个二级军区,12个三级军区和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两个前方指挥所,1个炮兵司令部,1个护路军司令部,9个步兵纵队,10个独立师,12所军事院校,人员增加到近74万人,兵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了驻扎东北的国民党军。
也就在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开始转入战略性反攻,在长春至沈阳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夏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8万余人。
9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又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发动秋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6.9万余人, 攻克城市15座,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鉴于当时全国一些地区其他党派也组织民主联军,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名称有些混淆,1947年11月25日,周恩来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复电林彪、罗荣桓,同意将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城市。
至1948年8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发展到103万人。为便于作战指挥,8月14日,中央军委批准建立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下辖2个兵团部, 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发起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的12个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人民解放军第38军至第49军;另一边在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
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与华北军区第2、第3、第4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方“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解放了除绥远一隅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1949年3月11日,东北杨占军再次改称为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兵团另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开始自华北地区南下,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5月中旬,在湖北团风至蕲春之线强渡长江,解放武汉。
6月上旬,四野主力部队渡过长江,分三路对国民党军华中白崇禧部和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部进行迂回包抄,分别在衡阳、宝庆地区和阳江、阳春地区、粤桂边之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将其歼灭。四野另一些部队则配合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
第四野战军在向中南进军中,还先后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在沿途各省发动群众,清剿残匪,建立人民政权组织。
1950年3月,第四野战军与中南军区合编,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此后不久,四野第15兵团指挥两个军,在琼崖纵队配合下,以木帆船强度琼州海峡,5月1日解放海南岛。至此,除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外,华南全境获得解放。
1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
(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