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起战疫 | 我对武康路有了新认识,那活色生香的海派生活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编者按】
乔争月女士是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Qiao Shanghai工作室总策划及主持人,著有《阅读南京西路》《阅读南京路》《外滩·上海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英文作者),译有《邬达克》《绿房子》等专著。比较有意思的是,乔争月的家与武康路近在咫尺,她与家人就住在武康路的一条弄堂里向。
乔争月女士还是方志敏烈士的战友乔信明将军的孙女、乔泰阳将军的女儿。虽是革命后代,但是,良好的家风教育使他们都很低调,毫无任何特别优越感,而是多了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在抗疫期间,乔争月和她的先生陈贤(在上海外事办工作)都担任了所在小区的志愿者。浦西封控后,先生到街道支援抗疫,自己作为楼长,发放所有通知、物资、团购信息到最新政策,由于楼里住着外国邻居,所有的通知、抗原核酸测试等都是准备中英文两个版本,工作量不小。同时,她还参加报社组织的直播音乐会和各种线上文化讲座活动,受到大家的喜爱。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上海人民抗疫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听听乔争月这段时间的抗疫日记和她对武康路的新认识。
本文登载在上海《新闻晨报》的头条,特别转载,以飨读者。(张伊)
乔争月女士是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Qiao Shanghai工作室总策划及主持人,著有《阅读南京西路》《阅读南京路》《外滩·上海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英文作者),译有《邬达克》《绿房子》等专著。比较有意思的是,乔争月的家与武康路近在咫尺,她与家人就住在武康路的一条弄堂里向。让我们听听乔争月这段时间的抗疫日记和她对武康路的新认识。
同心抗疫,一起守“沪”。(视频)
这次疫情,让我对武康路有了新的认识。
3月31日浦西封控前夜,下着雨,回家路上,我边走边拍,记录这个特殊夜晚武康路的面貌。马路湿湿的,街上没什么人,红绿灯和橙黄路灯的光芒映射在路面上,五光十色,既宁静又魔幻。
3月31日晚上的武康路,既宁静又魔幻
我住在武康路的一条弄堂里,封控期间,第一次认真地感受弄堂生活,观察小区的景色变化。
以前没有留意,这条位于网红道路的弄堂竟然住着几百名年龄、背景各异的中外居民。他们当中既有行业精英,也有家里没有冰箱的独居老人,分散居住在这条弄堂里的外销房、历史建筑和老公房里。
武康路弄堂小区的海派生活
在封控后物资紧张的日子里,原本来往不多、生活消费习惯不同的弄堂居民们组建起了微信群,一起团购食品、调剂物资、互助加油。这个武康路弄堂团购群是双语的,既有国际范儿,又很接地气,反映了活色生香的武康路海派生活。
窗外,可爱的小松鼠在觅食
疫情发生后,我和先生都担任所在小区的志愿者,他负责小区,我是楼长。他和几位志愿者把小区里的热心人联合起来,根据各自特长,组建了物资组、搬运组、医疗组和翻译组。小区自管自治,秩序井然,被评为“无疫小区”。志愿者们还组织了枇杷分享和公益理发活动,气氛温馨和谐。在物资最紧张的时候,有法国居民分享了新买到的大橙子给大家补充维C,中外居民相处融洽。
乔争月和先生都担任所在小区的志愿者
由于楼里住着两位外国邻居,作为楼长,我发的所有通知,从抗原核酸测试、物资发放、团购信息到最新政策,都需准备中英两个版本,工作量不小。为了给早晚两次枯燥的抗原测试增加乐趣,楼里两位中外邻居发起将测试版与家中美物美图搭配,拍成一张张“装置艺术”照片晒在群里。在封闭的日子里,大家乐此不疲地坚持“antigen art creation”(抗原艺术创作)。从这一张张作品里,可以看到邻居们家中绽放的花朵、经典的书籍、可爱的玩具、设计感的杂志,看到有趣的灵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浦西封控后,我先生接到任务到街道支援抗疫,家里常常只有我独自照顾两娃还有一猫,同时兼任楼长志愿者。疫情锻炼人,我的厨艺增进不少,孩子们也能搭把手做做简单家务,帮忙跑个腿发抗原试剂盒。
疫情期间,乔争月参加报社组织的直播音乐会和各种线上文化讲座活动
疫情期间,我的“月亮书房”变身录音录影棚和直播间。我在家里为徐汇图书馆和奉贤图书馆录制了“世界读书日”节目,为Qiao Shanghai节目(一档双语建筑可阅读视频节目)录制了双语配音,工作室团队也远程制作好后期,静待上海解封时播出新一集。我还为报社Shanghai Daily主办的抗疫直播音乐会弹奏了一曲《Fur Elise》,与刘海粟美术馆合作了直播讲座:《建筑映射的海派生活:以南京路和武康路为例》,带大家云游这些历史风貌道路。武康路的邻居们听了音乐会和讲座都表示他们很喜欢。
5月27日下午,我将参加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的“我爱上海建筑可阅读”直播讲座,分享封控期间在写的新书《阅读上海医院建筑》。历史总有相似的韵脚。百年前的上海,人们也在做同样的事,研究病毒、制作疫苗、建立隔离医院、普及预防知识。他们所处的时代更动荡,条件更差,但是通过努力开创了很了不起的医疗事业。写这本书,重读史料,对我也是一种疗愈,从上海历史中汲取力量,充实地度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封控期间的武康路,沿马路设有警戒线
位于武康庭的一家花店
最近,自己在做志愿者巡街工作。走出弄堂,看到久违的武康路,熟悉的街道静静的,树木青葱。有的历史建筑前支着蓝色帐篷,坐着大白。武康庭的花店关着,但花花草草在自由生长。想起自己封控前一天没买到菜,却在这家花店入了一盆紫色风铃草,与家里的蝴蝶兰龟背竹好搭。看着蓝天白云下的武康大楼,气场依旧强大,感觉恍如隔世。
5月18日上午,工作人员正在拆除淮海中路武康路周边马路的警戒线。任国强 拍摄
听不少朋友说,武康路已经拆除警戒线了,好期待,重新焕发活力光彩的武康路和大上海。
视频来源:剪辑By 陈燕菁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由被采访者提供
来源:周到
【责编:中旗网张伊】
上一篇: 祭姨母丁亚华大人并姨父张铚秀将军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