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蒙古族著名歌唱家拉苏荣因病去世

  • 时间:   2023-01-03      
  • 作者:   老知青家园      
  • 来源:   老知青家园     
  • 浏览人数:  7309


缅怀!蒙古族著名歌唱家拉苏荣因病去世





拉苏荣:长调人生

文艺名家讲故事


拉苏荣,在长调吟唱的

苍茫大地上沉沉睡去……

内蒙古日报


2022年的最后时刻,一颗博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中央民族歌舞团发布讣告,著名蒙古族声乐表演艺术家拉苏荣同志,因病于2022年12月31日23时47分在北京辞世,享年75岁。

拉苏荣怀抱着沉甸甸的音乐理想,在他长调吟唱的苍茫大地上沉沉睡去……

拉苏荣的歌喉为一曲曲飘扬在蓝天碧草间的悠扬天籁插上翅膀,让那唱尽翱翔的雄鹰、醇香美酒的绵延曲调,成为人们讴歌世间美好情感的不变载体。

——最为忠实的歌迷


以音乐之名邂逅彼此

拉苏荣与乌兰牧骑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为了深入牧区开展文艺宣传工作,以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诞生了。这支队伍被人们称为“乌兰牧骑”,那些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唱得是那么的好,声音是那么的嘹亮。当时年少的拉苏荣立下志愿,有一天也要像他们一样。

那时,除了开展文艺演出之外,乌兰牧骑还会定期为牧民放映电影、理发、授课、送医送药,深受广大牧民的喜爱。因此,乌兰牧骑的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

1960年,乌兰牧骑招人,恰巧拉苏荣所就读的学校校长与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下同)杭锦旗乌兰牧骑的队长认识,便推荐拉苏荣前去面试。就这样,13岁的拉苏荣通过面试,走进了伊克昭盟杭锦旗乌兰牧骑,成了那里最年轻的队员。

青少年时期的拉苏荣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登台还不到一年,拉苏荣遇到了麻烦,他进入了变声期。正好那一年因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乌兰牧骑开始精减人员,总是“唱不好”的拉苏荣被辞退了。

1962年10月,无奈之下的拉苏荣,听从家人里的建议,报考了内蒙古艺术学校。经过一番严格的考核之后,拉苏荣幸运地成为这一届内蒙古艺术学校唯一的新生,主要学习长调民歌和马头琴。

在学校里,拉苏荣开始正式学习长调演唱。后又深造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得到昭那斯图教授、内蒙古歌王哈扎布先生、北京汤雪耕教授和马头琴大师色拉西老先生等名师指导。

1968年,从内蒙古艺术学院毕业的拉苏荣重新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乌兰牧骑。这支“文艺轻骑兵”是当时文艺战线上最活跃的队伍,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还是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里,都能看到乌兰牧骑“红旋风”般的身影,这让拉苏荣更加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


不朽的丰碑

拉苏荣的“歌王”之路

1965年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之际,18岁的拉苏荣作为蒙古族歌手的代表登上了中央代表团慰问演出的舞台。一曲长调歌曲《乌珠穆沁团尾马》唱罢,台下掌声雷动,就此开始了自己的辉煌的艺术之路。

20世纪60年代起,拉苏荣带着《北疆颂歌》《小黄马》《走马》《圣主成吉思汗》《牧歌》《银河》《遥远的特尔格勒》《赞歌》《敖包相会》《森吉德玛》《锡林河》《金色的边疆我的家乡》《金珠儿姑娘》等一大批蒙古族歌曲走遍了祖国各地,他在继承和弘扬蒙古族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兄弟民族及西方音乐的声乐技巧,达到了长调抒情的至高境界。成为当代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歌唱家。

1984年,37岁的拉苏荣与俄罗斯歌唱家杜古尔达希耶夫、蒙古国歌唱家江格德被并称为“亚洲蒙古族三大男高音”。由此,拉苏荣步入了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对长调艺术的认识也一天天在加深。

1993 年拉苏荣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唱长调《祝福》

1995年,拉苏荣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用流淌在他内心的“绿色旋律”唱响了茫茫草原的生命赞歌。

拉苏荣在蒙古族声乐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而且还能够娴熟地演唱各类艺术歌曲,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赢得了国内外观众与听众的欢迎,被誉为现当代歌王。


那是他最为炽热的爱

拉苏荣与长调

1984年他考入内蒙古大学的蒙古文学研究生班,在读期间他所创作的歌曲曾荣获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22届布尔戈斯世界民间艺术歌曲比赛一等奖。他的论文《论蒙古族长调牧歌》与《蒙古族民歌演唱原理》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上的空白,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荣获文艺理论一等奖,还荣获了蒙古国际长调牧歌艺术节论文金奖。

2003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申请马头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给了拉苏荣等蒙古族艺术家一个启示,蒙古族长调完全具备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列的条件。作为“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专家工作小组”的中方委员,拉苏荣为之积极奔走,全力配合申报。

拉苏荣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名列其中。

2006年,拉苏荣担任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继承和保护工作委员会的中方首席专家,成为中国国家级文化艺术团体中唯一从事这项工作的艺术家。

2007年初,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宣告成立,拉苏荣被选为会长。在他的倡导下,内蒙古的各盟市都相继成立了长调协会。

从1960年以来,拉苏荣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长调人生。他的艺术生命始终是与舞台和草原在一起的,他把人生最蓬勃的年华全部献给长调艺术。

这位德高望重的杰出艺术家

用智慧的头脑

坚贞的信念

无与伦比的歌喉

用激情与忠诚

把炽热的爱播洒在了

长调吟唱的苍茫大地上


从牧民生活中来,最终还要送给牧民

拉苏荣的艺术哲学

最终,拉苏荣还是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给牧民表演不为名利,只为给牧民带来精彩的演出,即使条件艰苦他也从未放弃,一直与牧民站在一起,他将乌兰牧骑精神永铭心间。拉苏荣精彩的演唱,加之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得到牧民的喜爱,只要是他演出,牧民总会来看,现场总是人满为患。

拉苏荣曾回忆,虽然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我们总会想办法去克服。牧民在哪,我们的舞台就在哪里。为了让演出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就从草原采来野花布置舞台。草原上的蚊蝇特别多,有的时候唱着唱着,苍蝇就飞进嘴里了,我们就吐掉继续唱。有的时候正在吃饭,有牧民过来看节目了,我们就立刻放下碗,为大家表演。虽然这样的日子挺辛苦的,但当看到我们的节目深受牧民喜爱、每次来演出时大家都奔走相告时,看到牧民们把舞台挤得水泄不通、一次又一次要求加唱一曲时,看到牧民们待我们如亲人、把自己的毛巾拿给我擦汗时,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牧民的深情,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和收获。

拉苏荣在牧区慰问表演

拉苏荣说:“我可以忘记自己去过多少国家,吃过多少美味佳肴,但我无法忘记牧民生活的平凡美好。”


部分资料摘自内蒙古文化信息网 人民艺术家杂志 中国档案网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钦柏  


草原上传奇故事

周秉建、拉苏荣夫妇访谈

北京电视台


她,无比敬重大自己五岁的老公,管他叫“老师”、“哥哥”、“爸爸”。三十年含辛茹苦举案齐眉,照顾着夫家五个亲人,被人称为“标准的蒙古媳妇”、“比蒙古女人还蒙古女人”。实际上,这个自称“来自大草原”的女人,却自幼出入中南海,在总理夫妇身边长大。周恩来最小的侄女周秉建,携手著名蒙古族歌唱家拉苏荣,做客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非常说名》,一起讲述他们的故事。


周秉建与草原歌王的爱情传奇

作者:大唐 爽儿 《人民文摘》


周秉建,周恩来胞弟周同宇之女。1968年8月,她初中毕业后,从北京到内蒙古牧区插队。身在大草原的周秉建与草原歌王拉苏荣纯美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叹。如今已退休的周秉建无悔青春选择。

总理嘱托:在内蒙古安家吧

“文革”中,周秉建的父亲被以与刘少奇专案有关的罪名关押起来,还不到16岁的周秉建,也由于学校停课,呆在家里。周秉建被这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吓得不知所措。为了避开动乱,她申请去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周恩来、邓颖超与侄女周秉建

周总理知道周秉建要走,特意准备了一顿饭,让周秉建和他一块儿吃,那是一碗苦瓜。周总理见侄女吃苦瓜有点难受的样子,便开导说:“蒙古民族以吃牛羊肉为主,很少吃粮食,你这一关就得好好过。蒙古很冷,你多带点衣服,被子也带厚的,要学会独立生活。”

离开伯父、伯母和母亲后,周秉建来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凭着年轻气盛,她学骑马、学放羊、学挤奶、学接羊羔,还穿上了牧民的少女服装,别人真认不出她是个汉人。

牧民见周秉建表现特别好,在部队来征兵时,推荐她入伍。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上进心,周秉建终于回到了离开两年后的北京。

当周总理得知此事后,马上让秘书去部队,要部队将侄女退回内蒙古。对此,周总理有自己的高瞻远瞩,因为当时,没有知青回城的半点迹象,虽说侄女是当兵回城,但若让一些人传开将会影响全局。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对周秉建说:“孩子,你能不能给我带个头,争取在内蒙古安家,为汉蒙和睦再传一个佳话呢?”周秉建回答说:“我能,一定能,请伯父、伯母放心。”


少女情怀,心中的爱情在岁月中起舞

周秉建告别了伯父、伯母,回到大草原后,再不想当兵,或者招工回城的事了,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当地牧民,成天忙碌在大草原上。1977年政府组织一个访问团去朝鲜,周秉建和享有盛名的蒙古族二代歌王拉苏荣,正好都在这个访问团里。

一天两人正好面对面地坐着。周秉建一见到拉苏荣,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她用蒙古语与拉苏荣交谈,问这问那,拉苏荣也一一作答。谈了许久,拉苏荣才问周秉建叫什么,当他得知眼前这位一副牧民打扮的女孩是敬爱的周总理的侄女时,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拉苏荣看过周秉建的报道,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当周秉建有意打听拉苏荣的婚事时,拉苏荣无奈地说:“我有自己的事业,又有孩子,不想再找了。”

拉苏荣在草原上

原来,十年动乱期间,拉苏荣父亲被打成“印度特务”,妻子离他而去,父亲不久含冤去世,他每月32元钱,要养活老母和两个上学的妹妹。他不想把沉重的负担让别人来承担,才说不想找爱人。

细心的周秉建有意劝拉苏荣:“何必这样悲观呢?爱情和事业并不矛盾,况且孩子也要人照顾呀!有相好的姑娘,还是找一个为好。”周秉建本来是想自我推荐,可她还是没说出口,只是一种暗示。

“谢谢你的好意。哪有一个姑娘愿意一过门就带别人的孩子?再说,找一个结过婚的人,她和孩子又有扯不完的皮。”拉苏荣双手一摊,无力地摇头。

“那不一定,说不定就有一个女人喜欢你,愿与你一起分担痛苦。她若喜欢你,又喜欢孩子,你也拒绝她吗?”周秉建大胆地说出心里话,又给拉苏荣暗示。

拉苏荣对周秉建射来的爱神之箭,似乎一点儿没发觉,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

访问朝鲜结束后,拉苏荣和周秉建天天在一起,他渐渐发觉了周秉建的意图,有意躲着周秉建。回到呼和浩特的拉苏荣,对周秉建的来信一封也不回,电话也不接,他不愿那么好的姑娘为他吃苦。何况,他一个平民百姓,怎敢和周总理攀亲。

周秉建见他一次次不回信,特意从锡林郭勒赶到呼和浩特拉苏荣的家,当她敲开拉苏荣家的门时,拉苏荣大吃一惊。周秉建一到家,马上逗着拉苏荣的儿子玩,陪着拉苏荣的妈妈聊天,老人十分喜欢周秉建,还指责儿子多心。拉苏荣见周秉建这么热情,十分内疚地对她说:“秉建,我不值得你怜惜,你有你的伟大理想,千万别干傻事呀,我们结合不会幸福。”

“只要我们相爱,任何困难我都不怕。”  

“你,你过得了你妈妈、伯母这一关吗?她们绝不会允许你找一个再婚的人。” 

“再婚的人也是人。我管别人怎么说呢?” 

“不,起码让你爸爸、妈妈答应才行呀!” 

“我会做好他们的工作。”周秉建回头又说,“告诉我,你是不是爱我。若是,我就去做工作,不爱我就拉倒。”  

“可我不能害你呀!”两人在争吵中分别。


恩爱夫妻,一把马头琴上的两根弦

周秉建与拉苏荣

周秉建与拉苏荣相恋的故事,很快在千里草原传开了。好心的人都来劝周秉建不要和拉苏荣恋爱。

身在锡林郭勒草原的周秉建,已被领导、同事说得头脑发胀,但周秉建并没有动摇。可是她给拉苏荣去了几封信,都不见回信,便坐不住了,又一次来到拉苏荣的家。拉苏荣的妹妹见了周秉建,一口一个嫂嫂。还有拉苏荣的儿子,也亲热地扑过来叫妈妈,周秉建抱着拉苏荣的儿子对拉苏荣问:“你为什么不回信?是不是有人已暗示了什么,不准你和我相好?”

周秉建与丈夫拉苏荣

拉苏荣老实地点点头。原来,已有人暗中给邓颖超写了信,说像周秉建这样一个红色接班人,不能去爱一个有孩子的歌手,那样会葬送了前途。还说拉苏荣家太穷,不能让周秉建去过穷日子……周秉建听了拉苏荣的叙说,对拉苏荣说:“什么事都会有人胡说八道,我亲自去跟伯母说清楚。”

周秉建利用到北京参加共青团十大的机会,亲自把拉苏荣的情况告诉了伯母,并且讲出自己十分喜欢这位蒙古汉子,喜欢他对事业的追求,喜欢他的诚实。

邓颖超听了侄女的介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已不是十八九岁的小姑娘了,你看准的人,伯母也相信,能让我见见那位草原歌王吗?”

“伯母,我一定带他来见你。”

周秉建向伯母道谢,又向父母讲了自己的婚事,父母十分尊重女儿的选择,让她自己去决定。

邓颖超与新婚的拉苏荣、周秉建在中南海合影

1979年周秉建与拉苏荣结婚,成了这个蒙古族家庭中的一员。1979年国庆节,周秉建带着拉苏荣来到北京,在父母家里再次举办了一个婚礼。第二天,邓颖超把一对新人请到家里,对他们说:“以后的路还长,你们要相亲相爱,要在事业上有自己的建树,这也是你伯父的希望。”

周秉建和拉苏荣相濡以沫几十年,现在生活得非常美满。到如今他们出差分别几日后,见面时都要拥抱一下。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时,周秉建夫妇陪同摄制组,几乎走遍了内蒙古大草原。人们问她有什么感想,周秉建说:“我是吃千家饭长大的,我在草原上生活的30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积累了许多财富,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拉苏荣,他让我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


缅怀蒙古族歌唱家拉苏荣,

再听他美妙的《赞歌》

愿歌王一路走好!

《锡林河》拉苏荣演唱

拉苏荣《白云的故乡》

草原歌王拉苏荣《太阳颂》

春天的祝愿

缅怀蒙古族歌唱家拉苏荣!

愿歌王一路走好!

来源: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北京电视台、腾讯视频、老知青家园


【责编:中旗网张伊】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资讯中心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