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开国将帅后代参观上海老市府大楼

  • 时间:   2024-05-25      
  • 作者:   胡山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4022


开国将帅后代参观上海老市府大楼

                            

中旗网上海2024年5月20日电(胡山)

2024年5月19日下午,参加纪念上海解放75周年活动的老一辈革命家后代一行来到上海老市府大楼旧址参观学习,缅怀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同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复原后的陈毅市长办公室

老市府大楼,即上海工部局大楼(The Building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始建于1914年,在上海具有极其重要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大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福州路所围合地块,距离外滩滨江直线距离仅约345米,原为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的办公大楼。1945年民国上海市政府等部门迁入工部局大楼办公。

大家在复原后的市府大楼会议室留影

参加纪念活动的有朱德元帅外孙、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刘建将军,开国大将粟裕之女、陈毅元帅儿媳粟惠宁,开国大将张云逸长孙、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长张晓龙,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理事、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人民法治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人康,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理事、上海工作处副主任陆金萍,东北抗日联军、东北野战军张志之女、景华公益基金会荣誉会长、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红办副主任张景华等。

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公处工程师与工作人员合影

工部局是上海近代史中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管辖当时公共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重要方面,是当时上海政治行政中心。工部局大楼是工部局机构的办公总部,是工部局行政职能的形象符号,经历了上海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被外强殖民侵略、国人抗争、上海解放及繁荣昌盛的沧海桑田。这幢大楼记载了现代上海市政管理的历史谱系,刻画了上海这座城市一段市政治理现代化的画卷。

1949年10月2日在上海市政府大厦前举行的升旗典礼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工部局大楼宣告成立,市军管会和市人民政府及部分委办局入驻大楼办公,并更其名为“市府大厦”。1949年5月28日下午,陈毅市长即是在位于大厦2楼的办公室内接过原国民党政府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交出的关防印信,顺利完成了新旧政权的交接。(1950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把5月28日定为上海解放纪念日。)

“美丽的旗,庄严的旗,革命的旗,团结的旗。四颗金星,朝向一颗大星,万众一心,朝向人民革命。”1949年9月27日,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的决议时,诗人艾青喜不自胜,赋就赞美诗《国旗》。作为新中国的象征和标志,五星红旗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无比神圣。在上海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系列活动中,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自然最为重要。

陈毅市长步入会议大厅

早在9月30日,上海市军管会就发布通告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人民政协会议成功召开,全市自10月2日起(十日内)悬挂国旗;各军政机关于10月2日上午8时分别举行升旗典礼。通告一经公布,市内各家旗篷店即刻门庭若市,众店主不仅带领伙计通宵缝制国旗,还动员全家老少齐上阵。即便如此,雪片般飞来的订单仍令店家应接不暇,只得婉拒迟来的顾客。广大市民翘首企盼五星红旗在上海第一次正式升起的庄严时刻。在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上空,同时飘扬起成百上千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那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究竟去哪里观看升旗仪式呢?市民们都把目光聚焦到了坐落在江西中路汉口路的城市重要地标——市府大厦。

从9月底开始,市府大厦上上下下忙碌起来,精心筹备升旗仪式。住在周边的市民也注意到了大厦正门景观的些许变化。但见在楼顶高耸的旗杆正下方安放着一颗巨大的五角星,其左右两边分立有四颗小五角星,恰好与国旗图案相呼应。再往下看,建筑外墙上悬挂着三幅标语,一横两竖,分别写有“保卫世界和平 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拥护人民民主专政”“拥护中央人民政府”等字样。一幅一人多高的毛主席画像被置于底楼入口处,显得格外醒目。

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任命陈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的任命书

上海从10月1日起就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到了次日清晨,倾盆大雨席卷全城。眼见时针逐渐指向表盘上的数字8,可滂沱的雨势依然未见丝毫收敛。

1949年7月,上海遭受强台风袭击,多处江堤海塘被毁。市政府组织解放军战士与广大群众全力抢筑被冲毁的海塘大堤。图为陈毅在浦东海塘现场指挥封堵决口。

临近8时,来自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及所属各单位的1100余名工作人员已在市府大厦楼前排队集合完毕,个个精神抖擞,不畏风雨,心中充满期待。

1951年6月,陈毅在上海市土产展览交流大会上

8点整,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和着军乐队的伴奏,全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听到国歌那铿锵有力的乐音,途经的路人和三轮车夫纷纷驻足,朝着旗杆方向仰首望去,肃立道旁。这边,嘹亮的歌声方才唱响;那边,高升已从大厦某处腾空而起,“噼啪”,清脆的鞭炮声响彻云霄,喜庆的烟雾缭绕于仪式现场。这时,不远处的黄浦江上传来阵阵汽笛长鸣,更让升旗仪式平添几分庄重。一面长1.92米、宽1.28米的巨幅五星红旗沿着大厦楼顶的旗杆徐徐上升。“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当国歌的最末一个音符落下,五星红旗刚好升到旗杆顶端,迎风招展。五星红旗升起了!这一刻,在场所有的人仰望国旗,心潮澎湃!这一刻,豪情与豪雨交织成一体,泪水和雨水融汇在一处。

上海工部局大楼原设计图

上海老市府大楼总占地约8000平方米,建筑占地4832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9800平方米,楼内总共有400间办公室,可以容纳将近数千人同时办公。因为外墙使用花岗石筑成,所以被普通市民俗称为“石头房子”。

整幢大楼呈环形,三面建筑房屋,边门十处,东北角为正门,即今汉口路江西中路处,原设计为围合式建筑,由于经费短缺等各种原因,建造时没能围合成功;整体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文艺复兴式样,南、东、北几个立面分别采用不同的风格,四个角都采用凹进方式。正门为凹面扇形门廊,上为平台,可以用于观景检阅。楼内有中央广场,占地约为三亩半,除了停放工部局职员的私人汽车以外,还同时为万国商团总部,经常停放六辆装甲车,并附设一个面积为1700平米的风雨操场和小型靶场。同时设有万国商团俱乐部,拥有图书室、阅览室、大演讲厅,军官、军士休息室和健身房等。总巡捕房于1935年拆除后,改建为停车场。

大楼走廊过道和墙壁都采用大理石或者彩色釉面瓷砖。主要入口和通往董事会会议室的楼梯则采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办公室一般铺设杨松、柳桉木地板。大楼的低压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聘请了当时为伦敦市政厅设计供热系统的英国设计师诺布斯设计,楼内还配备当时最先进的自动电话交换机。内部所使用的卫生设备、电梯、热水汀都为进口名牌,价值不菲。其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设施之先进,在当时为远东之最。

根据历史设计图纸,大楼原先设计的是沿汉口路、江西中路、福州路和河南中路的围合建筑,但在1922年竣工时,福州路河南中路一侧没有完成建设,留下一个L型缺口。

如今,老市府大楼已经实现历史性的围合,弥补了百年前的遗憾。2024年5月17日,“外滩·老市府”品牌揭幕,回归后的老市府大楼以新名字亮相,并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复合型的功能业态,重新回归城市、服务城市,定位70%为商务办公、20%文化、10%商业。项目内的庭院广场、屋顶露台、商业文化业态等空间未来都会向公众开放。

1949年的上海市人民政府

1949年5月28日下午2时,陈毅市长走进这里——当时的市府大楼,步入149室,开始了新中国上海第一任市长的工作。

老市府大楼见证了以陈毅市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历经艰难、解放上海、接管上海、建设上海的历程。

2023年9月27日,“建设人民的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主题展”在江西中路215号老市府大楼内落成。主题展共分两层,一层为序厅,二层共有三个展示空间:回廊正中区域是本次展览的核心展品,即1950年5月28日,陈毅市长为上海解放一周年纪念题词“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的纪念碑。

主展览区“建设人民的城市”通过四个篇章——“完整保全上海”,“建立新生政权”,“应对各种挑战”以及“建设人民城市”,以珍贵的历史照片回溯解放之初上海“万千改天换地手,遂使沧海变桑田”的历史,定制的六角道具台展示百年大楼的模型和留存的老物件,感受历史建筑“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新生;另一主展览区为陈毅市长办公室旧址场景复原,让参观者穿越时空,赓续精神,致敬缅怀老市长。

主题展共展出80余幅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图片,其中包括陈毅长子陈昊苏个人珍藏的多幅陈毅市长珍贵资料照片;陈毅市长曾经使用的办公桌椅、书柜等以原物呈现,还原历史场景,提升展览的特有价值。展览还根据展示内容配合实物、模型、数字媒体等展示方式,展现老一辈共产党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图片40.png

1949年5月,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和上海党组织、上海人民的积极配合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以“保民何惜沾血衣”的英勇气概挺进上海,鏖战16天,上海这座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市得以完整地保全下来,回到人民怀抱。上海战役取得了军事和政治的全面胜利。

粟惠宁、陈人康在陈毅市长手书“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奠基”处留影(胡山摄,2024年5月18日)

为缅怀上海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和中共上海地下党员和各界爱国人士、爱国群众,1950年上海市政府在黄浦公园立碑纪念。

75年前的5月,上海获得历史性的伟大新生,上海市人民政府庄严成立。在这幢见证百年历史的老市府大楼里,以陈毅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决贯彻中央方针和指示要求,紧紧依靠工人阶级,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全面接管上海并实施了打击投机活动、整顿社会秩序、恢复城市经济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稳定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积极开展生产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共同把上海建设成为人民的城市。

应人民所需,建人民城市。上海全力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城市。陈毅等共产党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激励我们奋笔书写无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民城市篇章”。

粟惠宁在陈毅市长题词铭刻处留念

时光飞逝,人们却每天都能看到正门登楼处的墙上碑刻,上书陈毅市长在上海解放一周年时题写的一句话:“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上海”。70年来,大楼经历的诸多“变”与“不变”,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样激情地写道。随着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上海的城市历史也翻开了光彩夺目的崭新篇章。参观之后,大家纷纷表示很受教育。

祝愿英雄的上海人民全新世代,高举红旗,昂首阔步,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发展成就!


责编:中旗网晶晶

统筹:张伊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资讯中心、革命人物故事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