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在档案里悲壮惨烈的红六军团先遣西征
尘封在新晃的档案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档案铭记伟业,历史昭示未来。档案是一座山,积淀着历史的尘埃;档案是一条河,流淌着人间的记忆;档案是一部尘封的书,记载着鲜活动人的故事;档案是一根链,将昨天、今天与明天连接在一起。
在新晃档案馆庄重肃静的阅览厅,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闸门徐徐打开:
八十余份尘封的档案,穿越了时光隧道,述说着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饱含着牢记初心使命、矢志奋斗前行的精神力量;
一件件陈旧的档案,一页页珍贵的文献,一行行充满悲壮的文字,一幕幕惨烈激战的故事,犹如经历沧桑的老人,娓娓讲述着过去的苦难和不屈的抗争。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更是一段壮怀激烈的往事,诉说着九十年前红六军团先遣西征的战斗历程,见证了红军将士的牺牲和奉献,诠释共产党人的情怀和担当,点点滴滴汇聚成代代相传的红色血脉。
今天,回望那感天动地的艰难岁月,激荡起我们心中汹涌的波澜……
民国23年(1934)10月16日经晃县回原籍的40名被俘红军公函
一 先遣出征
2020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六军团不畏艰险、浴血征战,胜利地完成了为中央红军长征开辟前进道路的任务。”
《萧克回忆录》记述:“周恩来后来曾说过,当时组织红军第六第七军团分别西征和北上,‘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博古更直接说明,‘当时军事计划是搬家,准备到湘鄂西去,六军团是先头部队’。”
1934年秋,“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实行战略转移。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训令,由红6军团组成“长征先遣队”西征,牵制敌人,赴湘西黔东与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3军会合,开辟新的根据地,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8月7日,中央代表、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兼红17师师长萧克(开国上将),军团政委兼红17师政委王震(开国上将),军团参谋长兼红17师参谋长李达(开国上将),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17师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红18师师长龙云,政委甘泗淇(开国上将),参谋长谭家述(开国中将),政治部主任方礼明率领红49、50、51、52、53、54团和军团直属队9700余人,从江西遂川(今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出发,奉命撤离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湘赣根据地,“突围”先遣西征,拉开了古今中外罕见、艰苦卓绝的中央红军长征序幕,开始了万里征战的艰难征途。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和牺牲的路,湘江边的枪林弹雨,阳明山的重重包围,桂北的围追堵截,无一不在淬炼这支钢铁铸成的雄狮劲旅。一路西进,经历无数次血战,许多将士倒在冲锋的路上。
8月11日,红6军团一路浴血奋战,冲破层层封锁线,至湘东南边陲、罗霄山脉中段的桂东寨前圩(今湘南郴州市桂东县寨前镇寨前圩),胜利突破重围。蒋介石大为震怒,令西路军总司令何键、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合击追歼。何键令刘建绪为前敌总指挥,率湘敌第15、16、62师及补充第1纵队1、2总队,昼夜兼程追击;湘敌第19师段珩55旅及地方武装,火速布防;粤敌陈济棠令所部北上侧击堵击,妄图围歼红6军团。
民国23年(1934)10月经晃县回原籍的180名被俘红军公函
二 新厂“杀回马枪”
红6军团斩关夺隘,于9月17日袭占湘西南通道县城县溪(今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全军集结于通道境内。湘敌李觉气急败坏,以一部继续穷追,主力经靖县(今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向锦屏(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锦屏县)迂回追击,黔东南有黔敌在清水江一线堵截。当天下午,位于靖县以南湘敌补充1纵队1、2总队和李觉19师往南尾随,桂敌第7军19师从广西北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妄图将红军围歼于通道境内。红军随即撤出县溪,西进贵州,黄昏抵打乌团、三里驿、哨田、新厂(今靖州县新厂镇姚家村,新厂村,哨团村)地区,侦悉湘敌补充第2总队3、4团紧追猛进,孤军深入,决定杀回马枪,伏击“吃掉”该敌。18日晨,已出发各部疾返新厂,红18师52团抢占制高点,主力迅速展开。新厂,位于靖县西部,东南西面临山,中北部地势开阔,背面高山险峻,易守难攻。县溪距新厂50余华里,追敌翻过两座大山,至新厂已人困马乏,累饥交加。8时起,敌第4团向红52团阵地发起3次猛攻,被反击打退。10时许,敌乘天降暴雨,雨雾迷蒙,向红52团左侧迂回偷袭我主阵地。敌脱离阵地、火力组织不严,红军立即发起攻击:军团王政委率红50团攻敌侧翼;红18师龙师长率部与红52团从正面居高临下突击,打得敌军纷纷溃散;前来增援的敌第3团闻风丧胆,龟缩在战场外10余里观战,红军一鼓作气对外围发起攻击,敌军落荒而逃。
萧克《红六军团的西征》记述:“……我们走到通道以西20公里之新厂,杀了个回马枪,把何键的补充第1纵队何平部两个团全部击溃,缴获甚多。”新厂伏击战,在今新厂镇炮团、姚家、新厂、和平村展开,历时9个小时,毙敌200余人,伤敌200余人,俘敌300余人,缴枪400余支;红军伤亡一百四五十余人。此战,敌何平部遭歼灭性打击,湘桂之敌不敢贸然尾追,红军得以从容入黔。19日,红军向黔东南清水江流域挺进。倍受胜利鼓舞的红军将士,行军在崇山峻岭途中,自豪地唱起新编歌曲:“当兵就要当红军,新厂战斗打何平。杀得敌人尸满地,工农群众笑盈盈。”
民国23年(1934)10月26日经晃县回原籍的200名被俘红军公函
三 大广遭战遇战
红军进入贵州后,形势更严峻:湘敌19师李觉师长率独立32旅、55旅、补充总队、湘黔边区“剿匪军”共8个团入黔,桂敌第7军廖磊军长率19师、24师、独立1团共8个团,进入黔东南跟踪追击;黔敌王家烈指挥所部堵截。敌总兵力20多个团4万多人。9月20日,红军在黔东南黎平谭溪地区(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高屯街道潭溪社区),击退黔敌第4旅7团阻击,进入清水江流域。按中革军委指示:“经清江、青谿、思县到达省溪、铜仁、江口地域与红三军取得联络”。23日,至清江县东部南嘉堡里格地区(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加镇),北渡清水江。24日,进入大广地区(今剑河县磻溪镇大广村)。25日,北进至凯寨、孟优地区(今剑河县南明镇凯寨村、孟优村)时,遭湘敌独32、55旅伏击,红军连续反攻未奏效,牺牲24名战士,敌伤亡50余人。其时,桂敌19师从天柱县急速前来增援,西有黔敌王天锡部虎视眈眈,形势严峻。傍晚,红军回师大广。26日凌晨3时许,翻越大广坳坳口时,遭桂敌24师袭击。前堵后追,腹背受敌,红军撤出战场。前卫红18师52、54团变后卫,从大广以西向敌猛攻,掩护主力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后路被截断,红军奋勇拼杀,在红54团掩护下,红52团冲出重围。红54团损失惨重,伤亡一百四五十人,红54团赵雄团长和两位营长牺牲,两团政委负伤,战士大部分受伤、失散、被俘。“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一十八师五十四团”战旗遗失在战场。被迫撤销54团建制,所剩人员编入其他部队。此战,重创追堵之敌,主力得以安全转移。
现珍藏于遵义会议纪念馆的红54团战旗。
四 甘溪恶战
红军在大广摆脱追敌,9月30日从台江(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渡过清水江,进入黄平瓮谷垅(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敌3路围堵红军:桂敌第7军军长廖磊率19师和湘敌55旅、独32旅,沿三穗县至镇远县古驿大道平行追击;桂敌24师和湘敌补充第1总队尾追;黔敌4个团在施秉县至黄平县正面堵击,由北向南压迫,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镇远以南沅阳河与清水江之间。10月1日中午,红军在施秉与黄平间抢渡大沙河,先后与黔敌4个团鏖战,突破防线,毙伤敌200余名,袭占黄平旧治古城旧州(今黄平县旧州镇)。与敌多次激战恶战,红军损失重大,一旦西渡乌江,可摆脱围追堵截,便向乌江疾进。3日,抵乌江畔猴场(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猴场镇)准备渡江,中午14时,中革军委来电:“桂敌现向南开动,红三军部队已占印江。六军团应速向江口前进,无论如何你们不得再向西移。”红军不得不放弃西渡计划,5日掉头东进,准备经石阡(今铜仁市石阡县)奔江口(今铜仁市江口县)地区。然而,桂敌不但未“向南开动”,相反湘桂敌在镇远会商策划:湘敌第19师李觉师长指挥55、53旅、独立32旅、补充总队、湘黔边“剿匪”军7个团,以石阡为中心延伸展开;桂敌第7军廖磊军长指挥19、24师4个团,以镇远为中心延伸展开;黔敌总指挥王天锡率8个团,李成章旅协同,由黄平向石阡北进;共投入24个团兵力,构成南北封锁线,以南压、西堵、左右夹击,企图将红军阻击在乌江以南、镇远以北狭窄地区歼灭。敌策划部署了大包围圈,张网以待。6日,红军至石阡县走马坪、廖家腾(今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走马坪村、廖家屯村),欲到甘溪(今石阡县甘溪仡佬族侗族乡)后,夜间越过石(阡)镇(远)古驿大道北进。7日凌晨,按红17师、军团部、红18师序列东进甘溪;红17师以51、49、50团序列行军,红51团3营为前卫,团侦察班、营尖兵排为先锋。军团李参谋长随团部行动,前卫营周球保营长(即周仁杰开国海军中将)走在侦察班和尖兵排之间。9时多,前卫营进入石阡城西南20公里大山坳里、南北走向、小溪流径的甘溪集镇,跟进部队在山间蜿蜒小路上停歇。红军未察觉敌“围剿”部署,对中革军委“桂敌南移”电报坚信不疑;行军途中,军团部询问往来邮差,答无敌情;邮差携带报纸上,未见敌在此迹象。周营长带侦察班、尖兵排在镇外警戒观察约半小时,发现大路上走来3个可疑人,立即派侦察班抓获审问,原来是敌侦察员,红军东进同时,桂敌19师向甘溪急速推进。周营长令将“舌头”送团部,不待命令,抢先率全营就地展开:两个连沿镇边土墙作战斗准备,1个连占领后山前沿高地。11时许,桂敌主力陆续赶到,抢占镇东高地,控制镇北,距前卫营四五百米处,有条300多米宽垅坝,一面是干河道。敌一路以河堤掩护,沿河道隐蔽向前卫营接近,一路沿河道向侧后红51、49团和军团部运动。12时许,敌依托山头、河堤、火力优势,首先向前卫营正面攻击,周营长令:“要沉住气,放敌人靠近时再猛揍!”当敌靠近,周营长鸣枪下令:“打!”霎时,条条火舌喷出,敌倒下一片,纷纷窜回干河堤后隐蔽。打退敌试探性进攻,周营长迅速调整部署:1个连配1挺重机枪坚守前沿阵地;两个连和机枪排转至后山高地。此时,桂敌全部展开猛攻,红17师51、49团仓促投入战斗。红49团1营前卫1连被压制在山沟里,遭手榴弹居高临下攻击,刘转连(开国中将)营长令:1连坚守;火力掩护他率2连从左翼包抄;营通信班和3连每人支援1颗手榴弹,组成人工传递线送1连阵地,顿时在敌群中雨点般爆炸,将敌阻住。红50团行进间展开,以猛烈火力突击,支援红51、49团。敌再次攻击,红51团全面展开:前卫营坚守正面;第1、2营、团部接替两翼阵地;成三角纵深防御。周营长动员:“我们正面一定要顶住!这样,就能为兄弟部队加强防御和掩护军团大部队转移赢得时间。在今天,我们多顶1小时,哪怕是多坚持几分钟,都可称得上生死攸关,宁可自己牺牲!也要保证大部队突围,没有命令,谁也不许撤!”敌3次进攻未得手,丢下成百具尸体和伤兵,我前卫营减员200多人,教导员在反冲锋中牺牲。下午3时许,敌一部与前卫营对峙,东西两路向红51、49团纵深迂回,攻击结合部,妄图切断联系,围歼红51团。红4分校奉令接替红51团,奋勇抵抗。旋即,红50团接替红校,掩护军团主力转移,完成任务后,夜间撤离阵地随主力跟进。下午5时许,任主席、萧军团长、王政委率军团主力撤出甘溪,向大地方(今黔东南州镇远县大地乡)转移,红51、49团随主力行动。8日晨,在中地垅(今大地乡大地方村)各部汇合,军团部收拢人员,整编部队。红49、51团团部随李参谋长突围失去联络,余下缺额6个营整编为新49团,任命刘钱贵为团长,冼恒汉(开国中将)为政委,周营长升任团参谋长,随主力行动。
民国23年(1934)11月10日经晃县回原籍的254名被俘红军公函
五 分路突围
甘溪恶战突然展开,红6军团被截为3部,相互失掉联系:一部由军团李参谋长率领400余人;一部由团长郭鹏(开国中将)、政委彭栋材(即彭林开国海军中将)率领红17师50团;一部由任主席、萧军团长、王政委率领军团主力。全军陷敌24个团大包围中:北有湘敌55旅、独32旅及湘黔边“剿匪”军阻击;东有桂敌19师把守;南有桂敌24师、湘敌第1补充纵队和黔敌王天锡部追击;乌江西岸有黔敌5个团防堵。军团部决定:敌强我弱,分路阻敌掩护主力撤离,以灵活游击动作,各自为战,冲出包围,分头寻找红3军。
李达率部突围
10月7日上午,军团李参谋长指挥前卫红49、51团两个团部及机枪连在高地恶战,遭炮火猛烈攻击,激战至黄昏被切割包围。情急之下,在前卫营和红49团1营反击掩护下,李参谋长率机枪连200余人撤离;红49团晏福生(开国中将)政委、红51团苏杰团长率各自团部相继冲出;共计400来人成功突围,迅速向石阡南大地方(今镇远县大地乡大地方村)转移,隐蔽于地形复杂、林深草密深山沟,周旋两昼夜摆脱追敌。
民国23年(1934)10月31日经晃县回原籍的7名被俘红军公函
李参谋长和晏政委、苏团长紧急商议:折回寻找主力,或深陷重围;尽快找到红3军,请求接应为上策。军团部无法联络,决定先行寻找。李参谋长把400来人临时编为先遣支队(特务营),在大地方越过石镇大道,10日到达江口茶寨(今铜仁市德江县荆角土家族乡茶寨村),11日经德旺(今铜仁市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12日沿梵净山西麓转战。梵净山,位于江口县北、印江县东,原始森林密集,山势奇伟,人迹罕至。侦悉梵净山西北有红军活动,先遣支队绕过梵净山,15日在沿河枫香溪(今德江县枫香溪镇)一带山上找到贺龙军长、关向应政委率领的接应部队。16日,贺、关首长率部在先遣队引导下兼程南下,接应分路突围部队。
军团主力突围
7日下午5时,红18师由后卫改前卫,军团王政委率红18师53团开路,向东南大地方转移,任主席、萧军团长率主力跟进。8日,在石镇大道间路腊(今大地乡路腊村)遭堵击,展开激战,甩脱阻敌。9日,到达黑冲(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白垛乡黑冲风景区),追敌跟进,为避袭击离开大路,穿越滴水岩(今黑冲风景区滴水岩景点)悬崖峭壁、深不见底的夹沟,红50团占领夹沟外右翼山头掩护主力,新编红49团周参谋长率一个营在沟口阻击。敌追至与我对峙,主力通过夹沟后,红50团夜间顺山脊撤离,至此,离开主力,独立寻找红3军。11日,主力到达紫荆关(今施秉县杉木河景区紫荆关片区)一带,侦悉敌重兵把守,绕北到河闪渡(今遵义市凤冈县天桥镇河闪渡村),准备西渡乌江,发现敌在西岸堵截。14日,绕回石阡本庄(今石阡县本庄镇)西北3公里乌江岸边,敌防守严密,河水湍急势猛,放弃渡江,掉头向东南甘溪转移。15日,东渡石阡河奔印江抵板桥(今铜仁市思南县板桥镇)附近,陷敌包围攻击,全面接火,任主席病中指挥作战负伤。16日,红18师由后卫改前卫,叶长庚(开国少将)参谋长率红53团击溃湘敌两个旅和黔敌一部堵截,打开通道。军团王政委嘱咐叶参谋长:“18师担任军团后卫,在明天下午3点前这段时间内,无论如何要牢牢堵住甘溪这个口子,掩护全军团撤退,争取时间,甩开后面之敌。”17日,主力在敌围堵中转战重抵甘溪,黄昏后,敌从南北两面发起攻击,周围地形茫然不知,焦急万分时,侦察员找来猎人,军团长请他带路,猎人欣然答应。在猎人引导下深夜通过人迹罕见的谷涧水沟(今石阡县聚凤乡枫香屯村马屯河大峡谷景区)沟底,鱼贯向东,天亮前安全突围,掩护部队撤至路口,改为后卫跟进。《萧克回忆录》记述:我“看到了正在东升的太阳,才松了一口气。这是一个极端紧张而又关系到全军团大局的军事行动。直到现在,一经忆起,心胆为之震惊。我曾写了一首《红日东升》的诗,记录当时的心情:‘封锁重重往复返,满腔热血九回旋。通宵苦战见红日,百战老兵为一叹。’”
民国23年(1934)11月11日经晃县回原籍的194名被俘红军公函
主力突出重围后,越过石镇大道,转战石阡、镇远、施秉、余庆等地,在围追堵截包围圈中盘旋,处于危险的战略困境,军团长决定:“坚决向东去,脱离这个地区,争取主动。”在敌间隙中兼程疾进,20日,击退敌阻击,通过石(阡)江(口)大道。23日,到达印江木黄(今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24日,贺军长、关政委率部从芙蓉坝、锅厂(今木黄镇芙蓉村、锅厂村)抵木黄,至此,两军胜利会师。
红50团突围
10月7日下午3时许,红50团接替红校阵地,掩护主力转移,军团长嘱咐:“如在大地方找不到主力部队,可去印江找贺龙。”8日下午5时许,完成掩护任务撤离,随主力跟进。半夜时分,到中地垅与军团主力汇合。9日,随主力至施秉北部黑冲(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白垛乡黑冲自然风景区内黑冲寨)一带。下午,桂敌追至,红军疾进至滴水岩(黑冲自然风景区内滴水岩)悬崖峭壁、深不见底的夹沟前。红50团奉令占领夹沟外右翼山头掩护主力进沟,敌追至与红军对峙,主力通过夹沟后,红50团夜间顺山脊撤离,至此,离开主力,独立寻找红3军。
民国24年(1935)1月14日经晃县回原籍的87名被俘红军公函
一天,转战到余庆(今石阡县东面遵义市余庆县)地区一个小集镇,郭团长、彭政委,欧阳家祥参谋(开国少将),在贴有旧地图的小学办公室里找到半页旧报纸,载有:“贺龙匪部在沿河、印江一带骚扰,现向西南方向蠢动……”郭团长指着地图分析:“敌人讲贺老总他们向西南行动,我们向北,正好能会合上;如果他们往北回沿河,我们加快速度也可以赶上”。彭政委说:“根据报纸上敌人的报道,军团主力还在我们的后边,这样,我们即便找不到贺老总,也能和北上的军团主力会合上。如果到了印江两边都遇不上,我们就在那里休整、游击,派人两下联系。在这期间,我们要避免与优势敌人决战,冲出去就是胜利。”彭政委令侦察分队找向导,侦察分队花30块银圆顾来向导。第二天,在向导帮助下巧妙周旋,突破敌封锁线,一星期后到达印江县境,向导不熟道路与红军分别,红50团转兵梵净山西南苗王山休整。23日,在苗王山腰艰难攀行时,巧遇贺、关、李首长率领的接应队伍。贺老总安慰:“同志们,请放心,我们出来时间不长,就找到了李达同志,今天又找到你们,我们一定能找到任弼时、萧克、王震同志,红6军团是在毛主席亲手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工农红军,一定能冲破千难万险,我们两个军团一定能胜利会师。”
民国24年(1935)1月15日经晃县回原籍的被俘69名红军公函
七 困牛山壮举惊天地泣鬼神
10月16日,红18师为军团主力开路并掩护撤离,激战一昼夜,完成任务跟进主力。18日晨6点,叶参谋长率前卫红53团,向通甘溪的三岔路口前进,发现敌情,跑步穿越路口;龙师长、田海清团长率师直和红52团400余人跟进,陷敌前后夹击,与敌恶战脱离险境。主力向南转移,龙师长和田团长率余部400余人改道向西,果断暴露自己,吸引大批追敌,将敌引至川岩坝、困牛山。
困牛山,位于石阡县(今龙塘镇困牛山村)与思南县交界处,高山环绕,三面临河一面绝壁。黔敌闻讯扑来,胁迫老百姓走前面当“肉盾”,向山上逼近,红军且战且退至悬崖边。田团长率200余人掩护,龙师长率200余人沿陡峭悬崖裂缝下到山底脱险。田团长率部陷入绝境,与敌展开三天三夜惨烈血战,激战中田团长牺牲,战士打光子弹与敌肉搏。20日下午4时,被逼到山顶悬崖边,生死抉择中,红军将士宁死不当俘虏、不误伤群众,砸毁枪支,毅然从困牛山绝壁纵身跳下数十米深的虎井沟,壮烈牺牲;来不及跳崖的,被残忍杀害后抛下数十米深的硝坑中。
红军将士选择最壮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接一个,纵身跃下悬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那一刻,困牛山仿佛都在颤抖,大桥河为之呜咽;那一刻,山风呼啸,仿佛在为英雄们悲鸣。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气壮山河的困牛山战斗,是英勇的战斗,是精神的象征;壮士舍生取义壮举,撼人心魄,令人敬仰;用生命诠释了忠诚、勇敢和牺牲,为了理想和信仰,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山河无恙,英雄不朽;丰碑永铸,浩气长存!
七 大义凛然 坚贞不屈
20日拂晓,龙师长率200余战士从困牛山脱险后,突破一道道封锁线,分路追赶主力,途中与搜山敌军、民团多次战斗。23日,向南寻找。25日,在镇远县羊场地区凯磅寨(今镇远县都坪镇坳背村凯磅组寨与岑巩县龙田镇安坪村上亮溪组接壤处)冠壁山上小坳宿营,翌日拂晓,300多敌军和乡兵偷袭宿营地,红军奋勇反击,伤亡惨重。边打边撤至石灰窑、沙子坳(今镇远县都坪镇与岑巩县龙田镇交界处)一带被冲散,大多被俘。龙师长头部负伤,孤身沿悬崖陡峭小道穿过高山密林突围。27日,至岑巩县关庄(今岑巩县龙田镇安坪村),龙师长人生地不熟,被反动保长带路至敌堵截哨卡,乡兵用杆子在他腿上猛刺一刀,陷入魔掌。惨无人道的乡兵扒光他的衣服,抢走手枪、望远镜。28日清晨,押至区公所,被叛徒出卖。29日,押送岑巩县城,面对刑讯,龙师长称:“黎光前,红军某连连长”。其后被押送镇远、贵阳、长沙、南昌、九江、武汉“反省院”“感化院”。面对曾经的战友、大叛徒陈洪时、方步舟、孔荷宠劝降,“招抚”,威逼利诱,龙师长大义凛然,坚贞不屈。1936年2月2日,病逝于湖北省立医院。
历史的回响
红六军团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是“浴血征战胜利开路”的先锋,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跨越敌境五千多里,历尽千辛万苦,战胜无数险阻,付出惨重代价,由出发时9700余人,锐减至3300余人。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完成了党赋予的战略任务。全军将士艰苦卓绝、勇于牺牲、机智灵活的征战,生动全面地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两军胜利会师,组成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为创建湘鄂川黔边苏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奠定了坚实基础。
硝烟逝去,青山依旧。先遣西征已经过去90年,英雄的故事在历史画卷中闪耀光芒,勇士的壮举是永恒的缅怀敬仰;蕴藏于深山里的红色历史熠熠生辉,尘封在档案中的悲壮惨烈战斗动人心弦。如今,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致敬,更是为了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力量,激励我们继承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不惧艰险勇毅前行,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说明:撰写此文,拜读了《红二方面军战史》《红六军团征战记》,学习了领导和参加红6军团先遣西征的萧克、王震、李达开国上将,谭家述、冼恒汉、郭鹏、彭林、周仁杰、刘转连、旷伏兆、余秋里开国中将,叶长庚、谭善和、欧阳家祥、曾敬凡、朱家胜、熊晃开国少将等首长的《回忆录》《传记》、回忆文章、讲话材料等,受益匪浅,向创造红色历史的革命前辈们表示深切怀念和敬仰!红六军团后代萧星华、何建明、周刚、罗海曦、曾豹、朱凡心、贺江浩、陈力红、曾月郁和廖汉生开国中将的秘书李迎选等给予鼓励支持;查阅复制档案得到县档案馆馆长杨捷、三级主任科员姚林灼、四级主任科员李铁建、姚红玉、高级工吴继群、档案员何发松的支持帮助,1980年代县档案局张有镜局长、杨桃青副局长、杨新芝馆长为查阅档案提供了极大方便;参考了《红军在黔东南》《红军转战贵州—旧政权档案史料选编》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市、石阡、镇远、黄平、余庆、施秉、江口、岺巩、剑河、印江、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市县史志部门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靖州县史志专家、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张景武四级调研员,石阡县史志专家、享受副县级待遇的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县档案馆杨又铸原副馆长,对具体史实考证给予支持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编 辑|姚 粤
一 审|吴配宏
二 审|杨 琴
三 审|武俞邑
主 办|中共新晃县委网信办
来源:胡爱国 彭宏 高杨捷 新晃小城故事
推荐:周刚
责编:中旗网晶晶
统筹: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