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卫国战争中唐铎第一次参战的经历
唐瓦加
很多中国和俄罗斯的读者都知道我国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开国少将唐铎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1944年,唐铎带着强击机飞行团副团长的军职上了前线,在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立陶宛的上空指挥与纳粹德军作战。但是很少人知道,在这之前,1942年,唐铎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毕业时,就以军校毕业生的身份,在苏德前线的一个苏军军用机场和一家飞机制造厂进行了毕业实习,那就是唐铎第一次赴前线参加战斗的经历。
1950年在苏联空军部队中任中校教官的中国开国少将唐铎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不久,纳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就直逼莫斯科了,战事形势十分危急。苏联最高统帅部为了保存后备力量,决定将部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有计划地从莫斯科向苏联的大后方乌拉尔地区转移和疏散。1941年初秋,唐铎所在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奉命开始撤离莫斯科,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 (叶卡捷琳堡市)的新校址搬迁。
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一搬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新校址后,就立即根据战争需求,对招生、授课、学员毕业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使教学计划完全服从于战事的需要。首先,学院扩大了招生名额,力争为空军战斗部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同时,学院加强了对战争时期装备部队新型战机技术的教学和研究,这使唐铎在校学习期间就接触到了新装备苏联空军部队的强击机“伊尔-2”、轰炸机“佩-2”、“佩-3”、战斗机“雅克-1”、“拉格-3”等。
学院还启动了“战时的毕业方案”。根据此方案,学院取消了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简化了毕业程序。但对学生的毕业实习,学院不但没有取消和缩减,反而大大加强了。而且,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必须到空军参战部队接受战时培训,参加真枪实弹的战斗后才能毕业。
图片资料:转移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 (叶卡捷琳堡市)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员们在森林中上课
实际上,从1941年 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的那天,在苏联西部空军部队里就有190名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学员处在毕业实习阶段,他们面对突发的战争,毫不迟疑,挺身而出,和部队的战士们一起投入到了保卫祖国,打击德军侵略者的战斗。可以说,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派出到空军参战部队的毕业实习生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四年中,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学员们在前线大大小小的野战机场上,参与了为37,500多架次战机的地勤服务,同时,学员们经受了战火的洗礼,支援了战斗的第一线。
1942年夏,唐铎被派到苏联北部战场上的一个军用飞机场做机场地勤服务的实习技师,进行战争的毕业实习。苏联空军地勤人员是地面上直接维护战机的工作人员,一般由飞机发动机专业﹑军械专业﹑仪表电器专业﹑综合航空电器等专业人员组成,是机场的不可缺少的后勤保障。飞机场的地勤服务工作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地勤人员总是不为名,不为利,默默无闻地为战斗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毫不夸张的说,地勤人员个个都是无名英雄。
资料图片:二战中的苏联空军的“佩-2”轰炸机
唐铎到达飞机场后,才知道那个机场上拥有的大部分战机都是“佩-2”轰炸机。在飞机场附近还驻扎着一个高射炮连担负着守卫机场的任务。“佩-2”轰炸机是二战时期装备苏联空军的多用途的战术轰炸机。“佩-2”轰炸机的优势在于飞行速度快、投弹命中率高,便于强行突破德军的防空拦截网,纵深轰炸德军目标。所以,其对德军坦克装甲集群的打击能力尤为突出。
1942年正是苏联卫国战争最困难、最艰难的年代,在战斗激烈鏖战的时刻,地勤人员更是繁忙。只要返航的“佩-2”轰炸机一降落,唐铎就与机场地勤人员立即围上飞机,迅速地对战机各种部件进行检查和维护,最后,还要抓紧时间给飞机补充燃料,所有这些工作都要紧张而有序的完成。如果当其它空军飞行团的战机在执行完战斗任务后,因燃料耗尽,不得不就近机场降落加油时,地勤人员也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额外工作。
唐铎的毕业实习是在天气异常炎热的夏天开始的。那时,唐铎头顶酷日,汗流浃背,边干,边学习,增长新的实践知识。由于当时机场地勤人员缺乏,所以,维修工作十分紧张,而且劳动强度大,唐铎和地勤人员时常需要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而且轻伤不下火线。有一次唐铎在检修“佩-2”轰炸机的盒式挂弹架时,他的右手不慎被部件划破,当时鲜血涌出不止,他被战友们立刻替换了下来。但到机场医疗点把右手简单包扎后,他又迅速返回到战机旁。唐铎忍着疼痛,换用左手继续工作。他的这种支援前线的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动了周围的人。一位苏联技师夸奖他说:“别看这位军校的中国学员个头不高。但干起活来还真有一股猛劲呢!”
二战中的苏制“佩-2”轻轰炸机
地勤人员一般是固定在一个机场服务的,但有时也要执行特殊任务,随战机转移到另一个机场服务。有一次,在傍晚时刻,轰炸机飞行团接到命令,由于第二天早上天气不利于轰炸机起飞出击,上级命令飞行团部分轰炸机连夜调往其它地区的野战机场,以保证第二天能顺利执行战斗任务。接到命令后,飞行团的轰炸机一架接着一架地起飞,轰炸机行动是迅速的,但地勤人员的后勤服务也必须跟上,唐铎与部分地勤人员也需要启程到另一个机场去。那天,唐铎和其他地勤人员就携带工具连夜乘卡车出发了,说也不巧,白天刚下完雨,汽车在漆黑的夜中沿着泥泞的道路艰难地行进着,唐铎等地勤人员只能坐在卡车的货箱里打盹睡觉,等汽车到目的地时,天已放亮了。一夜的旅程,一路卡车颠簸,使得唐铎又困又乏。但下车后,在战斗任务面前,所有的疲劳感觉立即消失了,迎着黎明,唐铎马上全身投入到了地勤服务工作上去了。
在那实习的日子里,唐铎深深感觉到:对于自己来说,工作再苦,再累,他都能忍受,努力坚持下去,但最使他不能忍受的是他每天听到的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残忍的暴行。特别是唐铎所在的野战机场离列宁格勒市并不太远,当时列宁格勒市被德军四面围困,市内的公共设施、食水、能源设施在战火中都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由于粮食供应补给线被德军切断,导致城市出现了空前的大饥荒,大批市民被饿死。那时,市内所有雀鸟、老鼠及宠物都被生还者吃光,甚至皮带和皮靴都被人们用来充饥。全列宁格勒市实施粮食配给制,每人每天只能得到二两半的面包。
还有更可怕的消息传来,在列宁格勒,人饿死的时候,先是手和脚不能动,接着是脸变黑,再就是掉牙齿,掉头发,极其恐怖。当时,很多母亲都把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结果就出现了大人父母饿死过去了,但孩子活着,却无人被照看的悲惨情景。最困难的1942年1月至2月,列宁格勒每天死亡居民人数高达约7000至10000名。
每当这些悲惨的消息传来,更激起了唐铎心中的满腔怒火,更加深了他对德国法西斯匪帮的仇恨,他恨不得立刻驾机飞上天空,与德军拼个你死我活。那时,唐铎暗暗下定决心,毕业后一定申请上前线作战,尽自己的国际主义责任,为处于水深火热的苏联人民报仇雪恨。
在野战机场做地勤工作毕业实习大约20天后,唐铎又被派到战场后方的一家飞机制造厂任实习技术员。虽然那时,唐铎的岗位离枪炮声远了一些,但他对德国法西斯满腔愤怒火却没有减少。在全厂“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战斗口号鼓舞下,为了保证出厂的飞机部件质量,唐铎深入到了工厂车间工段,考察了部件生产的全过程,与厂技术员一起研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飞机制造厂
唐铎将军的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毕业徽章
在整个的毕业实习中,面对敌人的炮火,唐铎英勇无畏,坚持实习,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突出,最后,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毕业实习任务。唐铎回到学院,通过了毕业实习的汇报,正式被批准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毕业,同时,学院发给了唐铎毕业证书和毕业徽章,并被授予了“航空军械工程师”的称号。1942年夏,唐铎毕业前夕所进行的战时实习成为了唐铎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第一次上前线战斗的经历。
推荐:刘煜鸿
责编:中旗网晶晶
统筹: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