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善:我所了解的赵尔陆上将

  • 时间:   2025-03-26      
  • 作者:   张开善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1005


编者的话:今年是井冈山老红军,开国上将赵尔陆同志诞辰120周年诞辰。我们从历年报刊发表的怀念文章中编辑整理出几篇重新发表,以表纪念。今天发表的是其中一篇。作者是赵尔陆同志的老部下,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机要参谋、两弹一星工作亲历者张开善同志的遗作。此次发表时我们略作删节。


我所了解的赵尔陆上将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由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学术秘书的岗位,调到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担任工程师参谋,负责核试验方面的具体工作。从此,我认识并近距离地接触到开国上将赵尔陆。

QQ截图20250326023221.jpg

当时,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是二机部(核工业部),三机部(航空工业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五机部(兵器工业部),六机部(造船工业部),七机部(导弹工业部)等六个国防工业部的主管部门。赵尔陆就是这个主管部门的常务副主任,同时还兼任中共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

北京国防部大院,坐落在古雅的北海公园一侧。其建筑群体,雄伟壮丽,虽威严但不失其青春秀美的风格,虽宏伟但不减其典雅别致的韵味。国防部大院内南大楼就是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的办公所在地。只要每天一上班,繁忙的工作就拉开了序幕,处理急办的文件,草拟机密的电报稿,何时前来参加会议人员的名单和车辆牌号,通报给南,北门警卫室,以及了解各省市重点地国防工业工厂,研究所最新进展情况等等,这里真是热火朝天,电讯频传,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调到国防工业办公室不久,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

赵尔陆上将在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机关,有着很高的威望,机关的工作人员对他甚为敬重,而且我感觉到他的威望和来自群众的敬重,并不是因为他当时的级别地位使得人们勉强表示尊重,而是出于内心真诚的本能反映,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年过半百,在机关大多数像我这样三十来岁从学校门到机关门的年轻人眼里,他无疑是一位长者。二是这位长者的非凡经历,完全融合于党领导的武装革命斗争历史。他既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参加者,也是井冈山红军的一员。既是敌后抗日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八路军指挥员,又是在那场战争中失去了两个亲生儿子的普通父亲。既是令人瞩目的开国将军,又是国防工业战线百万隐姓埋名的建设者中的一员。大家对他敬畏交加,同时怀有深深地好奇。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一经与他共事,就不由自主地打消了所有的拘束和畏惧,眼前的他,只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同时也是一位干练的领导。每当我带着机要文件,风风火火地冲进他的办公室,他常常正在办公桌上凝神批阅文件,或是起草文件。看我进来,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开善你来啦。先喝口水吧。”

1952年,在共和国初建百废待兴的时候,他奉命担任共和国第一,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组织重工业,基础配套工业以及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和生产。1956年当选为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当1959年新中国十周年庆典阅兵的时候,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武器已经装备部队。


很有特色的工作方法


每天早上8点,人们就会看到赵尔陆准时精神抖擞地走进办公楼。他身材高大,半生戎马生涯养成的军人气质,穿着佩戴肩章的军常服,走路生风,给整个机关增添了几分英武的色彩。

他大事亲自抓,而且抓得精,抓得细。小事不大过问,由下面的职能部门局长,参谋各就各位分头去办。

一年一度各个国防工业部门的资金投入方案,是他必抓的大事。国家每年对国防工业批拨的一个总资金投入,具体分配到各国防工业部,由国防工业办公室协调办理。此资金投入深有科学性和困难性。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强,资金紧张,对国防工业的总体投资很有限,但各国防工业部门都急需资金投入,都想分配到较多的资金,以便加快发展本部门急需上马的项目。具体地说,六个国防工业部都是作为保卫国家的武器装备极为重要的科研生产部门,都急需,都重要。参加讨论会议的各位部长,都阐述自己的理由和愿望,都很有道理和说服力,都希望在分配资金上有所照顾,争取到更多的钱。最后,由赵尔陆拍板。他会对部长们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分配方案,有理有节,深入浅出,讲出了全年的资金分配方案,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基本建设和科研项目分配比例井然有序。到会的六位部长以及一些随来的副部长们,听了赵尔陆的系统讲话,也都口服心也服,点头表示同意,这件事也就定了。我每年参加这样的讨论会,都是坐在后排,当旁听生,实习生。在我看来,各位部长的陈述都有道理,很难分辨出谁轻,谁重,谁急,谁缓,更说不出来具体分配的参考意见。每次赵主任讲话给我的感觉,都是最佳方案。心里暗想: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学的优选法。其实,他的拍板,依据的是事先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办公室提供的资料,与其它领导一起反复讨论,推敲,琢磨后得出的结论。实际上,他的工作方法,体现的正是党的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和集思广益,发扬民主的老传统。这种传统,贯穿赵尔陆工作的方方面面。

国防工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是一件大事,国防工业办公室和国防工业各部,专门有一些人长时间研究分析这些事,因为将哪一种国防工厂和科研院所放在哪个地区更为合适,是很有学问的。尤其是,布局的安排涉及到军事,政治,资源,生产条件,产品运输,库存等等一系列因素。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国防工业布局应该按“三北”地区充分考虑。所谓“三北”地区,指的是西北,华北,东北三个地区。之所以有“三北”地区作为首选方案,是当时在很大程度上从战略全局来考虑的。这样的考虑,有利于战略和国防工厂,科研单位未来的备战安全。但有的工厂和科研单位有它的特殊性和历史条件,不适宜在“三北”地区选址,这就给布局出了一道难题,作何种判断和选择,提到国防工业办公会议的高层议事日程上。赵主任带动领导班子参阅海量资料后,权衡各种条件利弊,最终拍板落实的布局规划,在以后多年的生产科研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明智的抉择。

赵主任曾经风趣地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意思是说,半夜来电话就是有紧急情况上报。从多年来上报的内容来看,紧急情况大部分是生产科研过程中发生了事故,或是成品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无法交付部队作战使用。所以深夜来电话,大都是情况不妙,让人揪心不安。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时,战士面对敌人的坦克,冒着生命危险对坦克的前甲板发射火箭弹,竟然出现了打在坦克上的火箭弹是哑弹的情况。国防工业的产品质量问题,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是与指战员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戎马一生的军人,赵尔陆比起很多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来说,认识格外深刻。所以,身在北京的办公室,而心却在生产科研的第一线,这成了他多年组织领导国防工业的常态。他只要工作情况允许能离开办公室,就去工厂检查工作,了解产品生产质量。在此过程中,再三嘱咐的是要把好质量关,要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对战士们的生命负责。他说:“军工产品质量不好,在客观上等于帮助了敌人”。基于这样强烈的责任感,对于产品质量出现的问题,他的焦虑和愤怒也格外强烈。50年代,在一次电话会议上,他尖锐地批评步枪撞针的质量“还不如阎锡山的兵工厂”,目的也是要提升国防工业系统各级领导和职工对产品质量问题的认识,提升责任感。现在有人依据这句话得出当时的国防工业生产不行的结论,是以偏概全了。1969年在中苏边界的珍宝岛战斗中,我们的战士用40火箭筒只两发火箭弹,就击毁了苏联的一辆坦克。我军赢得了那场战斗的胜利。国防工业的产品质量,经受住了实战的检验。那位战士立了大功。而始终坚持严格的质量把关的国防工业组织者赵尔陆,那时已经与世长辞两年了。


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建国初期,国防工业逐步开展老厂技术改造和新厂投资建设。国家成立了国防工业部,对外称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赵尔陆担任第一任部长。当时国防工业建设刚刚起步,千头万绪,问题错综复杂,我军武器装备品种相当复杂,陈旧落后。如:枪炮就有110种之多,82种口径,产地来自20多个国家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威力的重型武器,主要是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轻重迫击炮等。我们迫切需要把这些武器规范化,国产化才能有利于作战。这是当务之急。这样就必须对老厂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技术改造和建设相应的新厂。这项任务相当艰巨。此时,赵尔陆很少呆在北京,每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基层奔波,察看了解生产建设的情况和问题,从而不断发现解决了国防工业建设中的各类主要问题。在对老厂老产品的技术改造中,对新厂新产品投资建设中,他从产品仿制到自行设计研制新式武器装备的全过程中,从制定方案开始到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人们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事必躬亲。

赵尔陆长年在基层奔忙,从不去小灶吃饭。他的爱人郭志瑞同志(是一位陕北老红军)为他准备一只大号的搪瓷碗和一把大饭勺,为携带方便,特意缝制了一个布袋,用线绳扎口。每当开饭时间,赵主任就提着这个口袋站在工厂大食堂排队买饭的工人队伍中。时间长了,工厂的领导过意不去,多次请他到小食堂吃点饭,说“部长,这算不了什么特殊啊”!他都微笑着婉言谢绝。因此,国防工业系统的许多工人群众都认识他,还有些人主动和他谈话并反映一些问题。我常常回想起那时的情景,那个年代,奋发图强,上下一心,清廉自律,忠心为国的岁月,真是令人感动!经过两年多的上下齐心,努力奋斗,国防工业基本上完成了对老厂的技术改造,并仿制出一批新型的陆军装备武器,改进了部队的装备,有的武器在朝鲜战争后期发挥了很大作用。随后,赵尔陆和党组成员一起直接组织领导试制成功了陆用双管炮,舰艇用四联高炮,T54中型坦克,56式飞机等一系列轻重武器。1959年十年国庆节大庆,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这一批新型武器,参加了盛大的阅兵式。


1958年,赵尔陆陪同毛主席参观我国自行生产的常规武器展览

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闭幕后的一天,赵尔陆的大哥从老家带着山西崞县的县长来到北京家里。想请他为县里发展生产批拨几台拖拉机。赵尔陆在家热情招待了家乡的父母官,饭后,他非常诚恳和蔼地说:“县太爷呀,我确实有批拨拖拉机的权力,但拖拉机是国家计划分配物资,我不能为家乡开这个后门啊!要是大家都这么干,那就乱套了,那就不是共产党了!我劝你们回去,把县里的情况和要求写个材料,报到省工业厅,按照组织系统来解决,好吗?”就这样,家乡的来人满怀希望而来,却一无所获而归。山西崞县人,虽然为他们的家乡出了个开国上将,国家内阁部长,中共中央委员而深感自豪,可是没有从这位家乡人的身上得到一点“实惠”。

1964年上半年,赵尔陆得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决定去西北地区亲自察看。我跟随他一道出差。当时甘肃有两个提取核材料的绝密工厂,青海有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更是属于绝密禁区,也是我们此行必须察看的重点。赵尔陆的爱人因去兰州看病,随同来到兰州。虽然他爱人也是一位老红军,领导干部,但是他明确指示爱人留在兰州,不能同往绝密单位。工作人员当然坚决照办了。赵尔陆严格执行国家保密规定的这件事,我至今还有记忆。


忧国忧民,带着两箱废钢铁上庐山


1959年,赵尔陆接到中央通知,前去庐山参加中央会议。会议前,他得知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要讨论纠正大跃进中“左”倾冒进的错误。他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感受出发,认为这次会议是很及时和必要的,感觉由于单纯片面强调“钢铁元帅升帐”不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进行全民大炼钢铁,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致基础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所需原材料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为了能使中央全会了解到真实的实际情况,他在出发前特地准备了两箱用于原材料中不合格的废钢铁,在会上展示,是想说明钢铁质量的严重性。

他上山不久,全会讨论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赵尔陆读了意见书后,表了一个态:“彭老总敢讲真话。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可是后来,形势急转直下,彭德怀的意见书成了反党罪行,原来大会拟定的“纠左”变成了“反右”。赵尔陆不仅没有机会把带去的废钢铁拿出来展示,相反,当然还要进行检讨了。他从庐山一直检讨到北京,从1959年检讨到1960年,还是未能免去受牵连,最后在批判中被戴上了“彭黄漏网分子”的帽子,又被加上“攻击三面红旗”,“反对大跃进”等罪名,真是掉进了冤枉的泥潭拔不出来,更无法洗刷干净。在1960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有人提议要给他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巨大的政治压力向他压来。最终,这个处分意见因为中央没有批复,而不了了之。当时国防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对这一问题普遍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赵尔陆的遭遇受到广泛的同情。在国防工业战线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中慢慢流传这样的一段话:“干国防工业这一行,干好了住医院,干不好住法院”。等等带有消极情绪的话后来传到赵尔陆耳朵里,他虽在痛苦的政治压力之中,却只是淡然一笑,微微眯起眼睛沉思良久后,说了一句“我已经够幸运的了”。

在那段人生低谷的日子里,女儿曾经亲眼目睹过他们夫妇的一次谈话。赵尔陆和爱人规划明确处分后的去向。他对爱人说:“把孩子安排在哪位老同志家里,在北京继续读书,我们两个回老家种地去吧”。他爱人郭志瑞同志坦然地说:“你到哪里,我跟你到哪里就是了。”他稍加思索了一会,又憧憬地说:“万一能保留党籍,我干个公社书记应该不成问题吧”!郭志瑞一本正经地看着他说:“那恐怕不止吧,我看你能当个县太爷”!说罢,两人哈哈大笑。在政治前途已经渺茫的时日,他仍然对工作抱着最大的渴望。

几个月后,邓小平,李富春,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去西北贫困地区检察工作,提出赵尔陆参加。他的政治困境出现了转机。第二年,国家组建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中央任命赵尔陆为常务副主任,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因为国防工办归部队建制,他又扛起了上将军衔的肩章,重操他魂牵梦萦的国防工业旧业。


工作人员背着氧气袋陪他上高原


1964年,赵尔陆既是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的常务副主任,又是中央专门委员会(两弹最高决策机构,两弹一星工作系统中,大家习惯简称“15人专委”)委员,并兼任中央专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他对两弹事业对周恩来总理(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有着直接负责的责任。

那年的上半年,赵尔陆在国防工办主持召开国防工业部长和部分有关的民用工业部长会议,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会上报告核材料铀-235已研制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这一绝密消息。与会人员都十分兴奋和激动。赵尔陆听到后,连声说道“好!好!那好!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做饭了......”一时,会议室里沉浸在兴奋之中,参加会议的部长们都是久经战场的大人物,此时也都激动不已,那兴奋激动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研制原子弹有着极为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就主要的核心技术而言,应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核材料的提取,从寻找铀矿石开始到最后材料铀-235提取出来,有着极大地难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原子弹本身的同步聚焦爆轰技术,其科学技术难度更是非常大。因此,这次会议后不久,赵尔陆决定前去青海核研制基地察看原子弹的研制情况。该基地在青海,此地虽然叫做“金银滩”,“天然大牧场”,风景十分怡人,但海拔3100米左右,高度缺氧。年过半百的赵尔陆当时已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和心脏病,他让工作人员为他背上氧气袋,就出发了。我当时在国防工办机关是主观核试验具体工作的工程师参谋,所以组织上决定我跟随他一道前去。

赵尔陆来到核试验基地,明显感觉不适,呼吸困难,出不来气,身体乏力。但他照常工作,坚持听取汇报,现场察看,亲自了解情况,而且每一个问题听的都很仔细,不清楚的就一直问到清初以后才离开,再到下一个工作场区,每天都是这样忙到日落天黑。晚上他感觉十分疲乏,一宿会吸多次氧气,只睡两个多小时,第二天仍旧表现出精神饱满的工作状态。当时,他那种革命乐观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令我由衷地对他感到敬佩,而且由衷地怀念。


推荐:赵珈珈

责编:中旗网晶晶

统筹:张伊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资讯中心、革命人物故事、作家专栏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