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中央党校进修部副主任、教授陈瑞生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梅厅举行。
长长的送别队伍
老一辈革命家陈正人、彭儒长子陈瑞生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
中旗网北京2025年11月1日电(张伊、赵春毅)
2025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中央党校进修部副主任、教授陈瑞生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梅厅举行。李敏、孔东梅、朱和平、周秉和、胡德平、陈昊苏、陶斯亮、万伯翱、肖星华、邓运、谢渡扬、刘胜玉、孙庆聚、黄宪起、杨春贵等送了花圈。中央党校和陈瑞生家乡的领导及亲友200余人参加了遗体告别。陈昊苏作诗《悼陈瑞生同志》:苏区子弟出豪英,血战依红有瑞生,奋斗初心跟党走,改开使命共前行,振兴伟业春秋志,进步宏图世代情,红色传承尊党校,新征号角向光明。陶斯亮说,瑞生不是一般的同学朋友,他是我的好大哥,我一定要来参加他的遗体告别。
陈瑞生同志的遗体覆盖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鲜花丛中
陈瑞生同志的亲属在送别仪式现场
向陈瑞生同志的遗体默哀、三鞠躬、慰问亲属
亲属向陈瑞生同志做最后告别
陈瑞生同志(1933年——2025年10月)
陈瑞生是老一辈革命家陈正人、彭儒的长子,1933年生于江西瑞金,红军长征前被寄养在老乡家中,解放后才从农村找回。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8月至1962年9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1962年10月至1969年12月在北京政法学院哲学教研室先后任助教、党支部副书记,其间于1965年在广西兴安县湘漓区江口公社“四清”工作队担任工作组副组长。1970年1月至1977年7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任哲学组组长、党支部副书记。1977年7月,调入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工作,1980年8月被评为助理研究员(讲师),1985年12月被评为副教授。1986年3月至1989年4月,先后任理论部哲学教研一室副主任、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副主任。1989年4月至1993年12月,任进修部副主任,其间1990年12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12月退休,任中央党校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委员。陈瑞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因战争年代父母记不清他的出生日,他自己将生日定为10月1日。在临终前,还委托家人代他向党组织缴纳了最后一笔5万元特殊党费。
陈瑞生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还是一位优秀的作家,直到生命最后的阶段仍然笔耕不辍。著有《美学纲要》、《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哲学问题简论》、《女性领导干部成长论》等30多部理论研究著作;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发表了40多篇论文和纪实性文章20多篇;创作出版了《难忘的非常岁月》(文革回忆录)、《井岗山的红杜鹃-我的母亲彭儒》、《风雨少年》等文学作品,并担任40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儿女》(根据《风雨少年》改编)的顾问和总策划。
陈瑞生曾先后荣获中央党校教学科研二等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获中国文化建设委员会等机构颁发的“国家文化建设奖”及“国家文化建设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24年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作诗《悼陈瑞生同志》
陈瑞生同志的亲属、众多老领导、革命后代、中央党校和陈瑞生家乡的领导及亲友等送了花圈
向陈瑞生同志的遗体默哀、三鞠躬、慰问亲属
送别仪式现场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