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大别山红旗不倒,高敬亭的功劳少不了!

  • 时间:   2021-04-17      
  • 作者:   文史小二哥      
  • 来源:   文史小二哥     
  • 浏览人数:  3369

高敬亭.jpg

高敬亭(1907年8月12日 - 1939年6月)

1975年11月,毛主席收到一封原红四方面军将领子女的来信,此人恳请主席恢复他父亲的名誉。收到来信后,毛主席特意下令汪东兴去调查此事的真相,希望还以这位原红四方面军将领清白。

而给毛主席写信的人,她叫做高风英,是曾经红四方面军将领高敬亭的女儿。她的父亲高敬亭,因为在抗战时期被错误杀害,当时高风英还不满一岁,所以直到现在她才向主席提出此事。

最终毛主席在收到汪东兴的调查报告后,他特意给军委下指示:“请军委再讨论一次高案,我意此案处理不当,其责任我怀疑主要是项英。”

后来经过军委慎重讨论,很多人都认为高敬亭是给革命立过大功的,他应该得到平凡,那么高敬亭给革命立下过什么样的功劳呢?

说起高敬亭,还得从土地革命战争说起,那时候的鄂豫皖老区流传着一句话:大别山红旗不倒,高敬亭的功劳少不了。

他的功劳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可以拿陈老总和他相提并论。

1936年寒冬,留守中央苏区的陈老总梅山被围,在九死一生之际,他以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写下了《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是陈毅同志对时局的感慨;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是陈毅同志对死亡的乐观。

幸运的是,陈毅侥幸活了下来,并在十三年后,他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横扫华东南。但是在三年南方游击战争结束后,却有一个人没有陈毅这般幸运,他和陈毅一样,都是长征前夕,根据地的留守人员。

唯一不同的是,陈毅留守的是中央苏区,而他留守的则是鄂豫皖苏区,此人就是在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之后,依旧鏖战在大别山山区,扛起革命红旗的高敬亭。

尤其在1935年,革命战争最为艰难的一年,高敬亭在鄂豫皖主持重建了红二十八军。此后他领导红二十八军几千人马,牵制了国民党数十万正规军,并且革命队伍还在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高敬亭的举动,有力的策应了主力红军长征。

凭借这些巨大的功劳,在南方八省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后,高敬亭担任第四支队司令。大家要知道,组建后的新四军陈毅才是第一支队司令,而当时能担任支队司令的将领,后来最起码都是大将的标准。

可惜后来高敬亭率领四支队抗日之际,由于他不愿意撤离大别山,所以受到军部指责,抨击他是军阀主义。碍于历史的局限性,在错误路线的影响之下,最终高敬亭被新四军军部下令处决,时年32岁。

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高敬亭死亡的真实原因在至今也是众说纷纭,但他坚持在鄂豫皖斗争的这段光荣历史,却是谁也无法抹杀的事实,他的功劳,将永昭大别山!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革命人物故事、论坛、党史百年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