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昼型米格-17半夜拦截国军B-17!靠眼睛发现敌机,两轮射击就结束战斗

  • 时间:   2021-10-29      
  • 作者:   董晓蕊      
  • 来源:   战史堂     
  • 浏览人数:  5273

1956622号这天晚上,台湾新竹机场的地勤大爷们围着一架RB-17G忙前忙后,机组成员也陆续登机,在自己的座位上做最后的准备。机上共有11人,来自“空军特种任务组”,负责搜集大陆电子情报信息。

这架RB-17G经过了特殊改装,机组成员分别是飞行官叶拯民和杨颂文,电子反制官林其榕和罗朴,领航官周兴国和钱端信,通信官杜汉萍,机械员高鹏飞,空投员陈立仁、郝书勤和王茂森。

▲国军空勤人员在一架RB-17G前开会,准备出击。

▲6月22号晚上那次任务的机长是叶拯民,1921年出生在辽宁辽阳县,参加过抗日战争。

2120RB-17G起飞,飞机在空中盘旋了一圈后,爬升到1000米高度,朝大陆方向飞去。

2220分左右,飞机进入浙江玉环岛上空,随即下降到600米的低空,速度为300km/h,沿途投放反动传单,先后经过了浙江天台、义乌,安徽歙县、休宁,江西婺源、德兴、广丰等地。

RB-17G大致飞行航线。

视线来到另一边。在建国之初,我军的战斗机只能执行昼间拦截任务,由于缺乏雷达和有经验的飞行员,夜间作战进展比较缓慢。

经过针对性训练,到了1956年能够进行夜战的飞行员越来越多,又进口了23部苏制П-20雷达,形成了以作战基地为中心的成片的引导网,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

当叶拯民机组进入大陆后,我军的对空监视哨发现了敌机。从234分开始,对空情报兵第222团陆续向位于杭州的空5军指挥所报告敌机动态。

2317分,雷达站在浙江诸暨以东30公里处发现可疑目标;2338分又在浙江寿昌听到飞机声;2349分,这架RB-17G飞到了安徽屯溪上空。

▲当时解放军装备的苏联П-20雷达。

发现敌机后不久,驻防浙江衢州的空12师指挥所就进入了战斗准备状态。值班指挥员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情报分析,标图员根据通报标出敌机飞行路径,飞行员们火速赶到机场,随时准备升空。

那天晚上负责夜间作战三等战备任务的飞行员是34团团长鲁珉,他放弃了外出疗养的机会,坚守在夜间国土防空的第一线。

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落了5F-86,每次战斗均能全身而退,荣立特等功。有趣的是,鲁珉从来不上报击伤战果,觉得敌机逃跑了,上报也没啥意思。

▲他原名刘振治,1945年改为鲁珉,1952年12月,鲁珉在19天连续4次空战中击落美军F-86战斗机5架,被誉为 “打F-86能手”称号。

▲可以看到鲁珉不上报击伤战绩,但凭借5架F-86战果,他荣立特等功,被授予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等光荣称号。

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这么说道:“622号晚上,天气闷热得睡不着觉,于是用小车推着女儿在宿舍前的操场散步。突然开来了一辆吉普车,一个参谋跟我说有任务,一等战备!”

“我听后立即把孩子交给了他,自己开车回家,拿起飞行帽就开车赶到机场。由于情况紧急,我连凉鞋都没有换下来。”

623号凌晨011分,空5军指挥所命令空12师进入一等准备。013分,空12师指挥所命令雷达开机搜索敌机,12分钟后在衢州西北295度方向,距离91公里的位置发现敌机。

▲RB-17G侦察机的三视图,可以发现炮塔都被拆掉了。侦察机为了携带设备和减重,一般都不带武装,遇到拦截没有还手之力。

为了在雷达探测范围内击落敌机,空12师指挥员自行下达了起飞命令。待命的鲁珉跳进座舱,匆忙系好安全带,背上了降落伞。

他刚连上无线电,就听到了师指挥所的命令:“立即开车,起飞,坚决消灭敌机!”鲁珉在地面机械师的协助下开车,于039分顺利起飞。

他驾驶的是1021号米格-17F,白昼型没有安装雷达,需要地面领航员引导到敌机附近,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

▲我军的米格-17F只能白昼作战,飞行员要经过更多的训练才能执行夜间任务。注意机身上的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米格-17PF入列后,我军才拥有全天候拦截能力。

负责导航的是汤志耀,他在雷达显示器前监视着敌机的动态,这是他第一次执行夜间引导任务,在兴奋和紧张的同时不敢有丝毫放松。

米格-17F起飞后沿航向270度飞行,高度3000米。过了一会地面领航员传来指令:“左转,航向180度,高度2500米。”

鲁珉驾机完成之后,地面又通报:“敌机在你前方40公里,是一架大型机,注意搜索。”

当天晚上是个月圆夜,能见度较好,面对像RB-17G这种大型飞机,米格-17F占有绝对优势,难点就是如何目视发现敌机。

▲“空军特种任务组”改为第34中队后的RB-17G飞机,注意队徽的黑蝙蝠和北斗七星。

鲁珉回忆道:“那天晚上月光明亮,视野较好,要利用好这个环境,于是请求地面将我引导到便于搜索的位置上,让敌机处于月光和我之间。”

地面领航员汤志耀根据飞行员的要求,重新调整了位置并通报:“敌机在右前方,高度2200米,时速350公里。”

鲁珉更加仔细地寻找着敌机,为了不被敌机发现,他下降到了2000米的高度,然后又减速到420km/h,避免一下子冲过头。

敌我距离在一点点缩小,鲁珉仔细地搜索着天空的每一个角落,不一会儿地面通报:“距离敌机还有15公里。”

鲁珉更加集中了精力,对于RB-17G这种大型机,轮廓应该很明显。凭借极佳的视力,他在右前上方发现了目标,距离约9公里,于是立即报告:“发现目标,我攻击!”

▲国军涂装的RB-17G侦察机。

虽然发现了敌机,但是不能让敌机发现,否则周旋起来很麻烦。鲁珉慢慢地从下方接近,尽量不打草惊蛇,当距离不到一公里时,他开始进入攻击航线。

米格-17F从敌机左后下方快速接近,夹角约为七八度。当逼近到约600米时,鲁珉将敌机套入固定光环瞄准具中,立即开炮射击。炮弹击中了RB-17G的机翼,冒出蓝色的火光,但火势没有蔓延起来。

开炮产生强烈的火焰使鲁珉眼睛瞬间眩迷,他这么回忆道:“开炮后我什么都看不清了,赶紧一边眨眼恢复视力,一边拉起飞机,免得冲过了头。”

▲米格-17F的座舱,视野不太好,仪表比较凌乱。

RB-17G上的飞行官叶拯民也发现了异样,他没有慌乱,而是驾驶受伤的飞机俯冲下降到1000米高度,企图利用地形周旋并甩掉后面的共机。

米格-17F第一次攻击完毕后立即左转,到敌机左后方再向右转继续咬尾,这是一套应对尾部机枪的经典动作。此时位于敌机的7点钟方向,有绝对的位置优势。

鲁珉轻轻压低机头,紧紧地跟了上去,决不能让敌机跑掉。由于米格-17F机炮备弹较少,不能像机枪那样随意泼洒子弹,必须做到一击命中。

▲米格-17F的两门23mm机炮和一门37mm机炮。

敌机在瞄准具里的投影越来越大,距离不到400米了,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RB-17G4个发动机,他激动地报告:“是大飞机!”

鲁珉清楚,要想一击命中就必须尽可能地缩短开火距离,他从350米一直逼近到270米,RB-17G几乎充满了米格-17F的整个风挡。

是时候了!鲁珉再次开火,3门机炮齐射了两秒钟,打出了1437mm炮弹和6223mm炮弹,准确命中了敌机,爆发出强烈的火光,在夜空中异常明亮。

由于距离太近,鲁珉开火完毕后立即转向脱离,避免相撞。由于没来得及观察射击结果,他转了一圈准备第三次攻击。

▲623空战经过,RB-17G最后坠毁在了江西省广丰县岭底乡溪后村附近。

飞行官叶拯民还想挣扎一下,但已经无力回天,23mm37mm机炮是专门为拦截B-29准备的,这架RB-17G哪经受得住这样的打击,最后坠毁在了江西省广丰县岭底乡溪后村附近。

鲁珉观察到坠地爆炸的火光后,向指挥部报告:“击落敌机!”,然后驾机返航了。从飞机升空到击落敌机,仅用时21分钟,这也是我军夜间击落的首架敌机。

第二天,空12师相关人员抵达坠机地点,现场一片狼藉,没有一具全尸。大家通过数头数手数脚的办法确定死亡人数为11人,机组无一幸存。

▲击落敌机后,鲁珉凯旋,接受队友祝贺。

▲鲁珉(右一)在飞机旁边讲述作战经过。

在这次拦截作战中,雷达从发现敌机开始就没有跟丢目标,地面领航员出色地将飞机引导到了正确的位置,飞行员发现目标后敢于抵近射击,一举击落敌机,反应出人民空军夜战素养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后面的战斗中还会取得更多的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历史记忆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