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廷玉:吴石、陈宝仓毕业的保定军校

  • 时间:   2025-11-10      
  • 作者:   姜廷玉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330


保定军校都走出了哪些国共高级将领?

姜廷玉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中英勇牺牲的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国防部中将参议陈宝仓都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毕业的。

图片1.jpg

吴石

图片2.jpg

陈宝仓

吴石是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陈宝仓是保定军校第九期毕业。许多观众看了电视剧后,都想了解保定军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都有哪些国共将领是从保定军校毕业的?

根据过去对保定军校的研究,撰写了《保定军校走出了哪些国共高级将领?》一文,与广大读者分享。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下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一所比较完善和正规化的军事学校,它造就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军事人物,并对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清朝末年袁世凯创办的各种军事学堂的延续和发展

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为适应扩充北洋新军的需要,袁世凯在注重练兵的同时,注意抓军官队伍的培养和教育,在保定开办了一系列军事学堂。其中最主要的是北洋行营将弁学堂。该学堂主要招募旧军将官及侍卫等入堂肄业,相当于后来的将校研究班。“应选人员,以才识明敏,粗知大义,年力富强,并无嗜好及曾经带兵者为合格”,以教授“军制、战法、击法为主,并随时就地实战击诸法”,以“八个月为毕业之期”。①

1904年,袁世凯将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该学堂划归陆军部管辖,更名为陆军速成学堂(亦称陆军协和速成学堂和陆军通国速成学堂),由段祺瑞任督办。齐燮元、孙岳、李景林、陈家谟等都毕业于速成学堂,蒋介石也是在这个学堂肄业后留学日本的。

为了培养“指挥调度悉合机宜”的高级军官,同年袁世凯在保定又设立了军官学堂,“由本国武备学堂及相当之各学堂毕业、或由东西各国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领有文凭者,方可入选”。教以“高等兵学,行军奥义”。1909年陆军速成学堂并入军官学堂,学堂分为速成、深造两科,速成科一年半毕业,深造科三年毕业。该学堂成为“造就高级军官总汇之所”,②“虽不居大学堂之名,而已著大学堂之实”。

191O年军官学堂正名为陆军大学堂,并决定迁往北京。同年,又在原军官学堂的堂舍,创办了陆军军官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陆军军官学堂停课。有些学生去南方参加革命军;有些学生在北方开展活动,积极配合武昌起义。

1912年8月,南北议和达成协议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任陆军总长。为培养初级军官,同年夏,在“保定府前速成学堂校舍”,③ (一说在原军官学堂校舍)兴办了陆军军官学校(以下简称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一所比较完善和正规化的军事学校,与清朝末年创办的一些军事学堂有其不同的显著特点

保定军校借鉴和吸收清朝末年各类军事学堂和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军事院校办学经验,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一所比较完善和正规化的军事学校。

它形成了一套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递进的军事教育体制。保定军校学生一般都经过了从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再到军官学校的三级正规军事教育。

图片3.jpg

保定军校旧址

保定军校学生主要来源于陆军中学或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当时在北京的清河镇、陕西的西安、江苏的南京、湖北的武昌设有四所陆军中学。这四所陆军中学(1915年合并为北京清河镇、湖北武昌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分片招收全国19所陆军小学毕业生。陆军小学学制为三年,学科主要为算术、国文、理化、外语、史地、图画等,术科主要是进行队列训练、持枪制式教练等。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陆军中学。陆军中学学制为两年,学科类继续深入学习国文、数学、理化、史地、外语,术科学习步兵操典、内务条例、军事常识等。④陆军小学、陆军中学主要是奠定文化和军事基础,为进入军官学校做准备。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入伍生队,在保定军校分校进行严格的军队生活训练,半年后,合格者“升队入校”,成为军校的正式学员。学员毕业后,由陆军部统一分配到各地陆军中“作见习军官”,半年后由陆军部授以官职,分配至各部队。保定军校学生经过陆军小学、陆军中学的文化、军事基础教育,入伍生队的军队生活训练,军校正规的军事教育,尔后到部队见习这样一个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军事教育体制。使学生受到了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

保定军校与清朝末年创办的一些军事学堂相比,有其不同的显著特点:

 (1)保定军校不是一个随营、短训或过渡性质的军事教育机构,而是一所正规的军事学校。

清朝末年创办的一些军事学堂,不少是属于随营、短训或过渡性质的。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期创办的武备学堂,谈不上是一个正规的军事学校,而是一个属于随营训练的军事教育机构,所以称其为武卫右军随营武备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它以“八个月为毕业之期",实际上只是一个训练在职将领弁目的短训班。陆军速成学堂,它是在陆军中学堂、陆军大学堂没有建立起来以前,解决当前用人之急,“救时之用”的临时教育机构,“俟各正课学堂办有成效,速成学堂即行停办”。⑤[ 《陆军学堂办法》]军官学堂是为了筹备陆军大学堂“暂为造就高级军官总汇之所”,是一个过渡性的军事教育机构,清政府对此有明确规定:“一俟京师设立大学堂,此项学堂即行停办”。保定军校则不然,它是一个正规的军事学校,形成了一个层累递进的军事教育体制,前后历时11年之久,被称为“国家之军事教育机关,举凡人才之隆替,军事之盈虚消长,均将于此觇之”。⑥[《保定一至九期陆军军官学校同学录(序一)》,北平武学书馆1922年出版。]

(2)保定军校不是地区性的军事学堂,而是一所全国性的军官军校。

清朝末年创办的各类军事学堂,尽管清政府订有相应章程,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学堂,都是各省督抚直辖的地方教育机构,与当时编练的新式军队一样,都是半私人性质的,可以说是一些集团性、地区性的军事教育机构。例如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就是淮军集团的军事教育机构。张之洞在广州设立的水陆师学堂,则仅在自强军范围内招生。袁世凯创办的小站随营武备学堂,也只是在新建陆军“所部挑选学生入堂“”,毕业后仍回新建陆军任职。北洋行营将弁学堂虽除直隶省外,还在山东、山西、河南等省招生,但它也仅限于北方地区、北洋军势力范围内。东北讲武堂局限于辽、吉、黑三省,是奉系军阀在东北的地区性军事教育机构。

保定军校是在南北议和以后创办的。当时,全国政权表面上出现了统一,军校“直隶于陆军部",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由陆军部统一分配到全国各地军队中去,因而被认为是“国家之军事教育机关”。

保定军校没有聘用外国人任教,而是完全由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中国人独立任教。

   

保定军校毕业生不少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著名人物,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成为重要将领和骨干力量

保定军校的学生和清末军事学堂的学生大不相同,很多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曾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在辛亥革命起义军中,第一期学生当尉级连排长、校级营团长的不乏其人,少数人还当过将级的司令官、参谋长等。有的人曾是同盟会员,还有的人在辛亥革命中负过伤。不少学生在变化了的形势下具有一定的革命思想或革命倾向。在军校,一些学生常以个人或小团体名义与革命党人(如四川的熊克武、安徽都督柏文蔚、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保持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据说,袁世凯、段祺瑞在1914年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时曾给各省区和陆军各师旅密令:“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期毕业生与乱党关系甚深。各将军、师长应严加看管”。⑦

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了条款的大部分内容。保定军校一些学生闻讯,举行罢课表示抗议。同年,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当时革命党人曾到校秘密活动,第三期学生中不少人离开学校,到南方参加讨袁护国军。

由于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逐渐认识到:“今日之社会,无论何界,卑鄙污秽,达于极点”。他们对于“文明祖国,黄帝子孙,将任异族宰割”的现象表示了深深的忧虑;立誓要“报答国民于万一。”⑧五四运动时,一些军校学生曾与地方学生联系,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后,第九期学生金灿(即金佛庄)在军校“即从事研究社会政治等学,而尤信仰马克思主义”,⑨ 1922年金秘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从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宗旨出发,与40多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发起成立了进步团体“壬戌社",以便“罗致各省革命军人同志,以谋中国之革命”。同时他们提出了逐步掌握军事实力以改造中国的方案:“第一步是个人的方法,其历程自(初级军)官至中级军官;第二步是部分的方法,其历程自中级军官至据有权势之中坚人物,第三步是全体的方法,是中国改造的实现”。⑩表达了通过武装的力量改造中国的愿望。

保定军校从1912年夏开办,至1923年停办,先后毕业了九期步兵、骑兵、工兵、兵、辎重各科学员6500多人,其中不少人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著名人物。

如著名共产党将领:北伐总司令部警卫团团长金佛庄、南昌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叶挺、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红五军团参谋长赵博生、红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红军第四十师长边章五等均毕业于保定军校。保定军校毕业生、中共地下党员张克侠、何基沣率部在淮海战场上起义,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保定军校毕业生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成为重要将领和骨干力量。在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中,保定军校毕业生占很大的比重,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第7军党代表黄绍竑、参谋长王应榆,第8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参谋长晏勋甫.第10军军长王天培,第14军军长赖世璜、党代表熊式辉,第4军独立团团长叶挺,第21师师长严重等,均系保定军校毕业。“革命军的中坚将校,多半是“保定军校同学”(11)。仅第7军团长以上的军官就有12人系保定军校毕业,占7军团以上军官的70%左右。

在抗日战争中,许多保定军校毕业生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英勇杀敌,成为抗日名将。如领导东北民众抗日军的苏炳文,在绥远抗战的傅作义,参与指挥卢沟桥抗战的何基沣,指挥淞沪抗战的张治中,参与指挥台儿庄战役的第五战区参谋长徐祖贻等。保定军校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著名将领有国民党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29军军长陈安宝,第23师师长李必蕃,第54师师长刘家琪,第174师师长夏国璋,第152师副师长林英灿,第215旅旅长赵锡章等。

保定军校毕业生由于受到严格的正规系统的军事训练,有着较好的军事素质,因而受到国民党中央集团和各地方集团的重视,不少人成为各治一方的重要人员。国民党军队的许多高级将领,如曾任参谋总长的陈诚,国防部长白崇禧,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国防部参谋次长郭寄峤、郭忏、吴石,国防部中将参议陈宝仓,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黄琪翔等都出身于保定军校。在国民党军队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剿总"司令以上的将领中,保定军校毕业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国民党各地方军事集团的骨干,如桂系集团的白崇禧、黄绍竑、廖磊、李品仙、陶钧、胡宗铎、叶琪;晋系集团的杨爱源、赵承绶、孙楚、王靖国、梁培璜、陈长捷;东北军集团的荣臻、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刘多荃、牛元峰、何立中;粤系集团的李汉魂、余汉谋、邓龙光、缪培南;川军系统的刘文辉等,都出身于保定军校。这些人物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一定影响,成为知名人物。

保定军校还为后来的军事学校或军事教育机构培养了许多军事教育骨干,并且它那正规的行之有效的军事教育内容为后来的一些军事学校或教育机构不同程度地供鉴或效仿。凡此种种,表明了保定军校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①《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章程》,载《北洋公牍类纂》卷十二(兵政)。

②《军官学堂章程》,原件藏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

③《陆军军官学校条例》。

④ 《陆军学堂办法》

⑤《保定一至九期陆军军官学校同学录(序一)》,北平武学书馆1922年出版。

⑥汪云台:《回忆直隶陆军小学、北京陆军中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片段》。

⑦刘莘园:((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⑧张洽中:《保定军校求学日记》。

⑨张宝琛:《金佛庄同志事略》,载1926年12月22日《黄埔日刊》第221号。

⑩《金佛庄自述》(1926年3月20日),《从我们的方向和精神所产生的一种方法))(1922年)。

(11)《李宗仁回忆录))上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336页。


责编:中旗网东峰

统筹:张伊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革命人物故事、历史记忆、特别推荐、资讯中心、作家专栏
    • 相关内容推荐